世界时上海是唯一例外

※发布时间:2018-8-30 7:07:15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吕雉的情人萨克森豪森改建的博物馆,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全世界都对关上了大门,上海是唯一的例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约有600万遭。上海这座万里之外同样饱经战火离乱的东方城市,却以宽广的胸怀了约两万名。贝蒂就是曾在上海避难的一员,当年的亲历者,已经越来越老,甚至相继离世,如果不与时间赛跑,抢救弥足珍贵的个人记忆,大历史最终会面临淹没在时间长河的。

  纪录片《生命的记忆——在上海》是中国电视史上最大规模的上海犹太难民寻访行动,由上海电视新闻中心筹拍,摄制组历时8个月,辗转、奥地利、美国和以色列等多国,采访了近40位曾经避难上海的犹太难民。

  “何凤山到底发出了多少签证”,的“梅辛格”计划是否存在,向来是研究者争论的焦点,《生命的记忆——在上海》如实展现了这些争议,以及导演组求证的过程。摄制组从的二战纪念馆、犹太博物馆、联合会等处获得了大量珍贵的档案资料,很多文献、照片和视频等,都是首度对外公开。

  《生命的记忆——在上海》分为《逃亡上海》《融入上海》《隔都》三部曲,将于9月4日23:00在东方卫视首播,9月7日到9日20:50在上海新闻综合频道。

  1938年的11月9日,通常被称为“水晶之夜”,青年团、和党卫军按照秘密约定,趁着夜幕来临,开始袭击和奥地利的。1574间犹太、7000多间犹太商店遭到纵火或损毁,碎裂的玻璃铺满大街小巷。

  “不是水晶,那是演绎,是一地碎玻璃。” 年近九十的美国前财政部长迈克·布鲁门撒尔曾经担任卡特的财政部长,是当年最知名的避难上海的之一。年仅十二岁的布鲁门撒尔亲眼看见父亲被东部的布痕瓦尔德,按照的要求,要把父亲营救出来,必须拿到前往他国的凭证,离开。

  上海是港,不需要签证,是一个可行性极高的选择。但是,另一方面,上海却是布鲁门撒尔眼里“最糟糕的选择”:1937年,中国爆发全面抗战,历经淞沪之战的上海满目疮痍,“每天都有卡车来来往往,从街上运走几十具甚至上百具尸体。街上躺满了饿死的婴儿和老人的尸体,就用草席随便一裹,扔到卡车上。”

  “那些成功获得去美国签证的人,就像中了彩票一样,因为大家都认为美国是一个很好的国家。,,也都是好国家。还有一些国家,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坏:你可以去巴西,也可以去斯堪的那维亚半岛的国家或者法国。上海,被认为是最糟糕的选择。”然而,里每日繁重的体力工作,只要他们拖延一天,布鲁门撒尔父亲就离死亡更进一步。

  历史的往往无关伟大,只有与,1939年4月,布鲁门撒尔一家乘游轮“榛丸”号,耗时30日漂洋过海来到上海。直到1947年作为难民被美国接收,在上海整整生活了8年之久,这8年,他们一家挤在位于虹口区舟山59号的小房子里度日。

  1973年,布鲁门撒尔首次返沪,以美国第二个代表团之一身份接受。今年,布鲁门撒尔第八次回访上海,造访位于虹口区的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两万多犹太难民初抵达上海时,曾担心中国人也会戴有色眼镜,、排挤他们,但是,自战火蔓延到上海,每日都有大批难民涌入,“五方杂处”的上海人,平静地接受了这些白皮肤、黄头发的“异乡客”。布鲁门撒尔在回忆录里写道,虽然经历了艰苦的战争年代,他对上海依旧留存了很多美好记忆。年少时在上海度过的时光,对他的人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在上海的那些年,塑造了我后来的,使我一生关心公共事务。”

  像布鲁门撒尔一样,将上海的避难岁月铭刻一生的还有很多,露西·齐默尔曼便一直记得让她一生的上海人“吴先生”。当时,露西的爸爸是一位沿街叫卖布匹的小摊贩,吴先生偶遇露西的爸爸,两人成为朋友,吴先生在自己的办公室为露西爸爸安排了一个展示柜,用于摆放布匹,并告诉身边的朋友同事来这里购买。随后,吴先生又把自己的房子借给露西一家居住,还给露西交了学费,让她进入以教育质量优良而出名的上海犹太学校念书。最后,被访者面对摄像机,微笑着说出:“我的家族几乎只剩下我一个人。但是因为我幸存了,现在我又有了一个大家族。”

  纪录片《生命的记忆——在上海》有大量中犹人民日常相处中的点滴,诚恳地走进历史深处,不回避,不矫饰,总导演燕晓英表示:“我们在制作时不会以‘者’自居,制作团队更像是一群历史爱好者。犹太难民们初抵上海时的彷徨不安,被中国人接受后所感觉到的平静安宁,舟山‘小维也纳’繁荣时的风光无限,都被我们一一记录呈现。”

  1943年,日本占领将“无国籍难民”强制迁入虹口隔都,已经趋于平静的生活,就此被打破。与疾病,也受到,隔都的街道上,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都会传出压抑的哭声。终于等到日本战败,胜利的阴影却是欧洲亲人们的纷纷传来,避难上海的犹太难民才真正意识到,上海在他们生命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1938年“水晶之夜”事件爆发后,鲁道夫·莫斯伯格先带着太太和女儿赫塔逃往上海,在上海,鲁道夫盘下了长阳临潼口的一座小楼,经营咖啡馆。白马咖啡馆的名字,源自歌剧《白马咖啡馆》,是当时犹太难民们日常聚集场所之一。

  时隔70年之久,今年4月,“白马咖啡馆”的复建工作遇到了困难:70年前的咖啡馆内部装修没有图片资料存留,一封来自一位名叫罗恩·克林格尔的老先生的邮件让这一切有了转机,原来,1940年,在白马咖啡馆当服务生的赫塔,在店里工作时结识了同为犹太难民的赫尔曼·克林格尔,他们的儿子便是罗恩。1949年,他们举家前往了悉尼。

  今年4月,虹口区赴悉尼举办“犹太难民与上海”海外巡展,罗恩通过朋友获得展览的信息,特地带来16张与“白马咖啡馆”有关的老照片,于是,复原的困难最终迎刃而解,白马咖啡馆已经在8月27日对。重建的白马咖啡馆内,一切都是70年前的模样:窗户、吧台、椅子、壁炉……

  《生命的记忆——在上海》总导演燕晓英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今年6月,当罗恩来到上海时,剧组对他进行了独家专访,回忆父母的爱情故事,虽然这段素材没有出现在正片里,却依然代表战乱年代的一份温暖和归属:“择一方城能遇一人,这是生命的记。”

  18岁时,母亲在白马咖啡馆做侍应生,两个月后的一天,父亲和一个朋友走进咖啡馆。“先生,请问您要喝点什么?”母亲用德语问。“我不懂你在说什么。你会说英语吗?”父亲用英语回答。母亲英语生疏,只能找朋友翻译,之后几天,他成了咖啡馆的常客。每次来,还是要请翻译,但对话开始有了年轻人之间的闲聊。小姐妹说:“他一定是爱上你了。”她嘴上说没有,但是心里开始小鹿乱撞。

  几天后,母亲的表哥来到上海,偶然碰到父亲,两个人用德语聊了一会儿天,发现他们是同一个老家来的,都会说德语。消息传到母亲耳中,她很快明白过来,他在逗她。奇怪的是,她好像并不生气,反而隐隐地感到开心。共同的命运和,让两颗年轻的心越走越近。爱情,自然而然地开花结果。过了一年,他们结婚,迎来了一个小生命,取名罗恩·克林格,这样的孩子,被犹太难民们称为“上海Baby”。尽管这座城市最终没能给他们安定的生活,罗恩的母亲却一直认为,这里是她的幸运之地。因为是在这里,她遇到了罗恩的父亲。

  索尼娅也是这样的一位“上海Baby”。1939年,索尼娅一家逃到上海,同年10月,索尼娅在战火中出生。现年76岁的索尼娅居住在北部的港口城市罗斯托克,她一直保留着一张照片,她和亲弟弟Peter,和邻居家的姐妹Monica和Gitar的合影。战争让他们重逢,和平让他们分开,战争结束后,Monica姐妹去了美国,索尼娅回了,七十年后,她们姐妹取得了联系,准备着一场重逢。

  索尼娅在上海的韩国城买了一个多功能项链, Monica姐妹则送给索尼娅一个环保袋,印着她们乐队的LOGO,向索尼娅分享演奏尤克里里的。摄制组如实记录了犹太难民幸存者在当下的生活。他们的所思所想,他们对于上海的感情,对于战争的反思。这些曾经避难上海的犹太难民们,几乎每个人都是儿孙环绕。在经历过最为的之后,每个人的生活中都留有各种各样的印记,却都对现有的一切保持。

  然而,这场和时间的赛跑,也留下诸多遗憾,本片原定的采访的一位亲历者,本已经计划今年5月在美国和该片摄制组见面,然而,就在摄制组出发的前几天,她的儿子发来一封邮件:她突发急病去世了。

  《生命的记忆——在上海》总导演燕晓英表示,这些有关生命的记忆,是她们制作《在上海》纪录片的出发点:“二战期间避难上海的故事,充满了生活的辛酸,也有成长的欢乐;着死亡的,更有守望相助的动人故事。”

  本文由 恒宇国际(www.neivn.cn)整理发布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
币安app官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