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文化是中欧关系发展的三大“支柱”,其中人文交流是迄今相对薄弱的部分。有人视人文交流为无关大局的锦上添花,但我认为它至关重要
一直记得去年4月1日,欧洲学院的师生无比荣幸地聆听了习的。欧洲学院所在的小城布鲁日,在弗拉芒语中意为“桥”。习正是作为中欧友谊之桥的建造者来到小桥密布的布鲁日。
、经济、文化是中欧关系发展的三大“支柱”,其中人文交流是迄今相对薄弱的部分。有人视人文交流为无关大局的锦上添花,但我认为它至关重要。这也是欧洲学院对习的到访和如此兴奋激动的重要原因。
习亲近欧洲的青年,正是他重视中欧教育合作、积极推动中欧人文交流的一个明证。相信他的能够鼓励更多的中国青年来到欧洲,来到欧洲学院。
目前,欧洲学院的400多名学生来自50多个国家,200名教师来自30多个国家,学院自身就是一个促进沟通、了解、友谊和团结的大熔炉。让不同背景的年轻人相识共处,使他们认知并尊重这个世界国家、民族、文化的多元化多样性是学院教育的一个重要,这有助于帮助年轻一代避免因、和造成的隔阂、对立。我们学院有一间学生宿舍,两个室友一个是以色列人,一个是巴勒斯坦人,两国有冲突,但他们不是敌人,是朋友。
青年人的友爱、高校间的互动是推动人文交流的重要力量。去年4月1日,欧洲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和四川大学三所中国著名高校签署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协议。这三所大学是欧盟“让·莫内最佳欧洲研究中心”在中国的所在学校,在欧洲问题研究方面实力雄厚。这种合作将进一步拓展中欧关系的研究,增进欧中之间的理解和互信。
习的到访,不仅再次阐释了人文交流的重要意义,更切实为欧洲学院乃至整个欧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充满魅力的中欧交流平台,一个具有浓郁中国风情的图书馆——中国馆。
图书馆内,1万册图书涵盖了中国的历史、、哲学、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中欧关系等各个领域。中国馆不仅是师生学习的地方,也是我们思索的空间。中国馆不仅属于欧洲学院,也属于所有对中国感兴趣的人。在这样一个独一无二的场所了解中国、学习中国,探讨中欧发展前景,中欧人民的友谊与情感能够得到深化和提升。
(作者为欧洲学院院长)
《 》( 2015年02月05日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