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人文经济> 文章内容

高考生心理素质差怎么办

※发布时间:2016-4-28 16:02:51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高考生心理素质差怎么办

  一、中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主要表现有:

  1、学习方面:首先是浮躁心理,轻浮急躁,看不进书,学不进知识,不愿深入,不求甚解,停留于表面的现状。其次是厌学心理,提起学习就头疼,不逼不学习,为老师学,为家长学的思想比较严重。再次是自卑心理,在接连的比赛、考试失利以及其他种种挫折的打击下,逐渐斗志,容易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从而自叹自怨、自暴自弃,最终导致更大的失败和恶性循环。严重者,更是割脉、跳楼轻生。

  2、人际方面:首先是自大心理,惟我独尊,目中无人,不谦虚,不谨慎,不容易接受他人的意见。其次是自理,不愿帮助他人,害怕同学在学习上超过自己,如在上学期我所带班级中的一名女生,各方面都非常优秀,但却有同学反映不太愿意为其他同学解答疑难问题,就是因为怕别人的成绩超过自己。

  3、生活方面:首先是从众心理,最突出的是追赶时髦,时尚,凡是流行的东西,都一窝蜂地去追求,并引以为荣。如歌星影星,穿奇装异服、上网聊天等。这种行为从社会学上看,几乎纯属模仿和媚俗行为。因为它只看到潮流的现象,不问其本质如何,表面上似乎比较前卫,其实质却是缺乏个性和立场的表现。再次是攀比心理,有的学生以穿名牌服装为荣,见到别人穿,自己无论如何也要去买来,而不顾自己及家庭有没有实力。看到有的学生过生日上饭馆,自己也不能落后,一定要去比人家更高级的场所等等。经济条件欠佳的家庭由于不能满足这些学生的攀比心理,致使一些学生违法犯罪道,这种情况在各种报刊上屡见不鲜。

  二、产生各种不健康心理的主要原因:

  1、家庭因素:首先,独生子女增多,孩子们常常成为家庭中心,由于家长过分的溺爱而变得惟我独尊、自利;或家长的期望值太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教育子女又没有耐心,达不到即简单等等,这些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教育造成他们的心理。据一份材料说独生子女的心理率四川为51%,上海、均为50%,这些材料说明一定问题。其次,父母的言行直接影响孩子。如有的家长热衷打麻将或赌博;有的家长游手好闲,这些不检点的行为都会造成学生不良的心理。再次,父母忙于工作而未能尽到管理教育孩子之职责,同时,对于新事物接受较慢、较少。而青少年正处于学习阶段,接受新事物快,思想新潮。因此,两代人之间的沟通存在许多困难,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也就存在许多障碍。从一些问题青少年的家庭背景材料来看,家庭结构的,父母的失职,父母关系的紧张和不协调或离异是给学生造成不理影响的重要导因。

  2、社会因素:首先,我国正处在商品经济发展时期,升学就业竞争的压力,青少年缺乏思想准备,很难适应。其次,教育机构对“”式教育方法的绝对化理解,严重了教育的本质,削弱了教育在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形成上的重要作用。再次,社会的急功近利等错误的价值取向,影响了对青少年培养的投入。一方面,在大中城市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里,在盲目的出国留学热的浪潮推动下,许多家长把子女送出国,造成年龄越小的学生不仅学业无成,犯罪率和出轨行为更是日趋增加,此类事件常见诸于报端,这些行为背后的个中原因可想而知。另一方面,在乡村并不少见的便是有家长把钱挪作它用或是舍不得投入;有的家长舍得建造豪华的房子,却舍不得花钱给孩子读书。孩子缺少接受教育的机会,在未形成完善的人格之前即进入社会,容易接受不良思想而成为不良少年。除此之外,社会不良风气和不健康的文学艺术的影响,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主义等庸俗的思想,贪污、不公平竞争等丑恶现象。这些复杂的社会问题对识别能力比较低、思想比较脆弱、心理素质较差的青少年来说是很难应付的,出现心理障碍的情况也就比较多。

  3、学校因素: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来自学业方面的压力也许是最大的。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应试教育”、“高考指挥棒”统揽一切、“分数”第一、课业负担过重。学校中有些教师要求不严,言行不慎,个别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对学生不尊重、不信任,不能一视同仁,有的对学生、挖苦、羞辱、、变相,以及同学间的“不健康竞争”等等都会对学生的成长以深刻的影响。

  三、教育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1、要细心观察学生心理,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教师想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并能针对性的给予干预辅助,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

  ⑴、观察法:即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和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和表现,并根据这些行为和表现来判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⑵、谈话法:通过与学生个别交谈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运用谈话法应注意谈话的内容,是学生能够接受的,并且乐于回答;谈话应准确、灵活、风趣,不要使学生产生紧张、窘迫感;谈话是以朋友身份平等的态度,不要居高临下,这样学生才能向你吐露心话,才能真实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⑶、分析法:通过对学生作品的分析来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特征。如从学生的日记、作文、练笔、班日志、和通信中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思想问题。

  ⑷、调查法:通过家访、教师的观察记录、学生本人的书面材料、问卷方式以及其他同学对她(他)的评价间接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和个性特征。

  ⑸、档案法: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进行调查,及早发现学生心理异常,及时转介到各级心理保健医疗机构,防重于治,填蚁穴于堤溃前。

  2、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家长、教育、学生三方面的情感交流。

  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产生,不仅有着学校方面的原因,家庭方面也有着重要影响,为此,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可主动争取家长的支持,协同工作,共同研究和解决孩子们的心理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可利用家长会的形式,就共性问题与家长进行双向交流,以便沟通思想,相互配合。另一方面,要通过家访和个别谈话方式,就个别问题与家长取得联系,找出病因,密切合作。在家长和老师的共同怒力下,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只有充分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真正与家长真诚、和谐地沟通,才能客观、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减少教育的盲目性,提高教育效果。

  3、通力合作,形成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

  牵头,各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要依托影视、报刊等,面向青少年开展寓教于乐、通俗易懂的系列教育活动,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着眼于控制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诱发因素,使他们自觉强化人格自律意识和法制约束意识,

  4、把人格教育贯穿始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人格包含了认知、情感和意志等基本因素,它是个体在遗传因素和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较为稳定的内隐和外现的心理特征和行为风格。简单地说,人格就是作为人的资格,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基本特征,是的、价值、地位和作用的总和。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应该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放在首位,引导学生能够更客观地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处理好个人和他人及社会的关系,使学生获得分析判断的能力和选择符合规范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人才观。要懂得怎样和做一个怎样的人,不是考试成绩高才是人才,社会需要的人才有多样性的特点,只要能在某一些领域有自己的创新和独到之处,并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就是人才。从而心理反应的适度,防止思想反应的失常。

  5、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强集体观念。

  丰富的校园生活,能使学生开阔眼界,完善知识结构;积极参与课内外的活动能学生创造性思维,全面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和谐个性的充分发展和真善美结合。青春期是人学习如何与人、与社会交往的高峰期,学校通过课外活动,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场所,更多的交往对象,更多的交往内容,培养其正确的交往观念和良好的交往习惯,使他们丰富的情感得以和迁移。初中生的心理具有相容性特点,彼此之间容易形成共同的价值观、感情需求和规范。一个学生能与周围人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宿感和自信心。同时,业已形成的群体心理气氛,对个人品行的感染作用是巨大的,它往往决定个人的行为方向。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开展社会调查活动,班际、校际间的交往活动,兴趣小组活动,夏令营活动等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增强集体观念,同时,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主动并乐于与人交往,以诚恳、公平、谦虚、宽厚的态度对待别人,别人的短处和,从而使别人乐于与他交往,尽力建立一个良好的群体,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友爱、互相欣赏、互相包容的集体氛围,使学生健康、愉快的成长。

  6、教师要言同身教,以身作则。

  打铁还得自身硬,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的典范,教师的品德、才智、举止行动,甚至于服饰都为学生所观察、注意,并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苏霍姆林斯说:“教师的个人爱好、热情所向及着迷之处恰恰就是那颗点燃学生智慧的心灵之火的炽热火花。”无论如何,明天的太阳照样从东方升起。面对挫折,教师都要充满自信心,切不可把自己灰心沮丧的情绪带进课堂感染学生,更不能把火洒在学生头上。教师还要通过自己的言语、表情、举止行动表现出对学生期待信任的态度,使学生充满信心并能严格要求自己,暗下决心,不教师的期望。事实上,如果教师喜欢某些学生,对他们抱有期望,经一段时间之后,这些学生常常会如老师所期望的那样有所进步;反之,就是另外一个样。这种影响叫做“教师期望的效果”。因为,凡是教师寄予期望的学生一旦感受到老师的关心、爱护和鼓励,他们就常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老师,对待自己的学习和行为。反之,学生就有可能“破罐子破摔”。

  高校排名请关注新东方高考网。

推荐:

币安app官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