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读书人中颇有口碑的人文杂志《万象》已4个月不出刊,并于近日退还读者订费,引发了文化界和读者对该刊再次陷入停刊泥潭的猜测。虽然有消息称《万象》并未停刊只因“意见不统一”而推迟出刊,但并未打消的疑云。同时,海峡对岸的《文讯》杂志,在迎来创刊30周年之际,却面临租约即将到期,居无定所、无力维持的窘境,文艺界人士筹款自救。青春文学刊物《新蕾》于今年6月停刊,还有不少曾经的文学刊物也纷纷向更市场化的时尚刊物转型。在新时代、“浅阅读”流行的时代,这些新闻,不禁让人们对人文刊物的境况感到担忧。
先从一条微博说起。7月6日晚上7点,作家简平发布微博:“今天,很突然地收到了一张退款单,令我惊讶,《万象》杂志竟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了。这些天的关注,引来这样的结果,不胜唏嘘。这么多年了,《万象》本可以更好的方式与它的读者认真道声再见的,可很遗憾,它却没能做到。其实,也无需伤感,谁说哪天不会再见呢,《万象》历来如此,来来去去多少回了!”微博配图是一张票据,票据上方写着“报刊退款单”。两个小时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子善也在自己的微博上发帖:“今晚与《万象》前出版人俞晓群、前主编陆公子、沪上著名出版人贺圣遂、王为松、复旦大学傅杰教授等位欢聚,席间从作家简平的围脖得知,《万象》已退还订户2013年3月至年底的订费。回忆当年《万象》创刊,我也曾与闻其事。没想到今日《万象》以这种方式与读者告别,真是不胜感慨之至!”
《万象》创刊于1998年,以刊登大量有人文思索的妙文而风靡一时,在全国拥有大量读者。《万象》由辽宁教育出版社主办,2006年也曾因周转资金出现缺口而延迟出刊多月,险些停刊,后由辽教社重新注入资金才化险为夷。而对于此次不出刊,编辑部方面没有任何解释,微博也在3月停止更新。
《万象》4个月不出刊之事已经在读者中炸开了锅,大家议论纷纷。近日,《万象》编辑部一位女编辑受访时称,虽然近年《万象》的订阅量有所下降,但杂志目前并没有资金问题,也没有停刊。“事实上我们4个月没出刊,是因为有稿子在编辑部里没有达成统一意见。”这位编辑透露,他们会在近期给读者一个交代,“我们不会停刊,之后可能会采取几期集中一起推出的办法。”
编辑部的解释,并不能让疑云散开。不少读者认定这份有15年历史的杂志事实上已经停刊,进而深表遗憾。
口碑如此之好的《万象》为何四个月不出刊?《万象》编辑部的说辞是否可靠?记者试图通过采访一些跟这个杂志有密切关系的人,了解到一些内情。
俞晓群,海豚出版社社长,《万象》前出版人。接受记者采访时,他直言:“我已经离开辽宁四年了,《万象》四个月不出刊的原因不详。”
人文学者、城市大学与系访问学者武则对记者谈起,早几年有一阵子收到过《万象》的,应该是该杂志的运营方“花生文库”寄赠的,印象中这本杂志比较小众、老派文人气比较重,所以它推迟出刊甚至就此停刊,应该是早晚的事吧。
俞晓群说,人文刊物办不下去,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因为也有新刊不断出现,刊物的生生灭灭,首先是市场化的结果。几十年来,大家已经适应其他行业与产品的新生与,比如饭馆的开张与关闭,某种电器的诞生与消失。我们需要注意,全国期刊的企业化进程,是近两年才完成的,在此之前,它们许多是事业单位,有资助,有扶持。现在不同了,未来期刊的生生灭灭,也会像其他商业产品一样正常。应该说,随着期刊企业化进程的深入,这样的事情还会发生,当然也会有好的期刊涌现出来。
武分析说,不要说《万象》《文讯》这样两岸有品质的人文刊物,即使是一般的报刊乃至所有纸质出版物,当下都面临着严重的危机,网络特别是新的冲击当然是一个原因。
一家书评周刊的主编则从阅读现实的角度分析了人文刊物为何。他说,传统的人文阅读,的确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阅读观念的挑战和冲击,现在大部分年轻人的阅读,都是网络阅读、“浅阅读”、读图思维。
记者在深圳中心书城随机采访几位八零后读者,问他们是否读过《万象》、《读书》、《书城》这类杂志?有人回答“没听说过这个杂志。”知道这些杂志的,则说:“内容枯燥,读不下去。”
“关于人文刊物的出,我是持乐观态度的。”俞晓群说,因为我们不缺话题,不缺资金,不缺受众,不缺市场,甚至社会也有相对进步。缺的是规则,是政策,是人才。解决好这些问题,资金才能流入,人才才能流入,市场才能表现出巨大的活力。与发达国家比较,我们对于期刊市场的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别的事情都可以做得很好,为什么文化就做不好?为什么期刊就做不好?对此,我们确实需要跳出“人文刊物”的个案,找一找更大的原因。
“在新时代,我‘内容为王’”。武谈到人文刊物的出问题说,《万象》危机,首先还是应该它的内容是否是有品质的、对它的主流目标读者是有足够吸引力的。如果说《万象》的品质还常高的,那就应该追问其读者定位和市场细分是否做得足够精准和到位。武举了一个反例:为什么张立宪的《读库》编得有声有色、发行量还稳定在几万册?为什么张悦然领衔主编的杂志书《鲤》还存活得比较好?除了在细分的小众市场上做深做透做足,人文刊物在策略上也要借助新的互动优势,尊重和尽最大可能地满足其特定受众的心理需求、审美需求和求知欲。“当然,我始终认为内容和、表达策略处于优先,当前对新对自的神化也是我反对的。”武提醒说,“对媒介的重要性不能强调过头了,不应该重过内容本身。”
人文刊物《经典》不仅得很好,而且还在扩张之中。《经典》总编辑宏谈到他们的之道:其一,有基金会的支持,有品牌合作伙伴的稳定支持。其二,杂志靠发行挣钱。《经典》杂志的主要发行对象是知识精英阶级,因此,学校、卫生、研究机构等文化单位人群是杂志的主体订阅力量。《经典》杂志可预订一年、两年、三年甚至五年,各有不同的优惠,并赠送其他书籍。其三,独占资源的深度开发。《经典》杂志每年都要出一批图书,包括专题策划的图片、资料等,独享有知识产权,可以出单行本及年度专辑等等。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