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作为湖南省首批就业创业示范校,在双创实践育人方面探索较早,首创了校地深度合作、共建共享创新创业学院新模式;首创了“校企基金会+”的大学生双创实践的“正阳模式”;首创了双创精英个性化培养模式。打造了“创新创业孵化园+创新创业实训中心+创业基金会+创新创业学报+创新创业文化节”的双创实践大平台。构建了“校企合作教育周、创新创业教育周、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层次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内外融通、层次递进、专业支撑、个性发展的实践育人创新创业新格局,在同类院校中具有典型示范效应。
1.校地同频,共建共享创新创业学院。2015年底,学校率先在省内组建了的创新创业学院,负责全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的整体规划、组织实施和协调。2016年娄底市与学校达成校地共建共管共享创新创业学院的决定,“同意由娄底市人民与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共建 娄底市创新创业学院 ,娄底市每年安排500万元用于鼓励支持娄底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并逐年酌情增加”。2016年500万元资金已全部到校,投入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区和实训中心、创客广场等建设。校地共建的创新创业学院整合利用娄底市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大力拓展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空间,以对接七个“三年行动计划”为契机,在机制创新、资源共享、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度合作,在人才培养和输送、科技服务和文化引领上,对地方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2.建设高规格的省级创新创业孵化。学校建有省内高校首家省级校地合作创业孵化,面积10700m2。2016年,学校收回校属周边商业门面,建成创新创业孵化园,以零租金形式支持学生创业项目入驻,为学生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孵化园规划总面积5000m2,三年内入驻学生企业、创新团队300家。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被评为湖南省首批创新创业示范孵化。
3.携手企业共筹大学生创业基金会领风气之先。2011年湖南省首家校企合作的大学生创业基金会——湖南正阳大学生创业基金会在学校挂牌。“基金会+”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支撑模式被社会美誉为“正阳模式”。
学校与企业共同筹集资金、共同管理运营基金。正阳基金会每年定期举行创业项目评审资助大会,截至2016年底,基金会现已资助学生创业项目50个,资金150万元,在社会上产生良好影响。基金会第一批资助的毕业生施东成创办的花圃幼儿园,现已发展成娄底城区具有影响力的幼儿园;毕业生杨畅创办的进泽教育成为娄底培训的品牌;基金会第三批资助的吴雪峰创办的紫外线余万元。这种成熟的创业模式,已吸引了更多社会资金和企业资本的介入,教育学院学生袁红宅Box项目一次性获得校友企业赞助30万元。众多成功创业的校友公司成为学生实践、实习和就业的良好平台。
4.共享教学实验实践平台。创院促进全校实验教学平台共享,重点实验室、专业实训平台无条件向创新创业学生团队和项目,学校建设有13个面向全校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其中教育部校企合作平台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虚拟仿线个。学校有基础实验室和实训中心19个,并在二级学院建有10个专门的示范创新实验室,作为各专业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重要载体。
5.建立校企联合协同育人机制。全校共有校企合作141个,学校是省级校地合作示范单位。近年,学校深入推进“专业与行业、课程与岗位、学业与职业”对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校企联合培养。学校已建立金蝶商学院、中软国际、理昂班、铭基班等7个行业学院(班),共建双创人才培养51个,其中省级创新创业教育3个。校企共同加强课程建设,探索实现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2016年学校投入300余万元用于课程建设,共立项建设33门校企合作课程、22本校企合作教材,结合各专业学科特色和地方行业特征编写创新创业典型案例,建立了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学案例库。
6.校地校企同抓共管,形成创新创业联合培训机制。学校积极与人社局合作,大力推动SYB创业培训,现已累计培训大学生3500余人,学校还与娄底市妇联每年举办两期女大学生创业培训班。学校积极参与承接的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双方共享创业导师、合力指导创新创业竞赛,如2016年,学校与娄底市人社局共同举办“中国创翼”青年创业创新大赛娄底选拔赛,经过学校专家团队培训指导的8个省赛团队,新化三联峒项目获国赛一等,另有2个二等、3个获国赛优秀,其中学校学生项目新源机械公司获国赛银翼。
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将双创实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践能力培养四年不断线”的原则,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2016版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方案。同时深化实践教学,注重实践内容的实用性和方法创新性。学校构建了“校企合作教育周、创新创业教育周、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层次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践教学环节学分比例,其中文学、教育学、类学科专业实践学分要达30%-35%,理学、管理、经济学类学科要达35%-40%,工学、农学要达40%-45%、艺术、体育要达45%-60%。还要求学生完成第二课堂10学分才能毕业。
2.层次递进,推进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各个二级学院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构建了由基础实验,校企合作教育课程,专业综合设计实验、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等课程组成的多元化阶段递进式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推动教师把科研、创新创业经验带入课堂,将产业技术融入实践教学,开展方案探索、问题导向、团队合作等类型的教学方式,构建一条从“创新创业理论”到“创新创业实训”、“创业孵化”直至“创新创业实体”的大学生双创实践链条。
搭建了基础实践平台、专业实践平台、行业综合实践平台等,建设了校内外实践群,为实践教学提供条件保障。信息学院采用“一年级增长见识,二年级体验流程,三、四年级扮演角色”的设计思想,推进产教融合,确保学生实践四年不断线。如信息学院的易叶青博士带领的师生团队开发出专利产品“心卫士”仪,正在与湖南省健缘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市场。侯海良博士和易叶青博士指导学生设计的“便携式智能输液装置和“物联网晾衣架”均设计出了样品。
学校主动服务对接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技术发展,对接产业链、创新链调整专业设置,大力发展新农业、新材料等七大专业群,立项建设14项重大课题,全面参与娄底市“一进二访”及企业帮扶计划,为双创实践深入推进奠定了的学科专业基础。正在建设中的大学生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园,内含6个功能区面向六大专业群:音乐舞蹈与演艺、体育运动和休闲、书画创作与欣赏、电子商务与营销、教育培训与咨询、果蔬花卉栽培和指导。美设学院、农生院、外语学院等实践育人效果显著。
1.美设院依托专业建成颇具市场前景的各类工作室。由教师指导的各具特色的工作室集教学、科研、生产、实践、市场于一体,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将创意、学业作品为产品,并销售于市场。成立于2011年的熹微陶艺工作室,将课程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以课题研究及承接技术项目为主要任务,生产的多肉植物艺术陶罐在淘宝上受欢迎。言木设计工作室为娄底当地的村庄、小镇设计主题公园和文化场所受到好评,主持设计的贵州湿地公园(总造价3.5亿)已被采用;2016年7月,视觉传达专业对接新化产业链协同设计作品展《梅山》大获成功,很多设计直接被市场采用;影像工作室的代表作品《夜话瑶洞》在新化旅游中发挥独特的宣传作用;halo乐画、创意彩绘、梅香雕云根雕工作室等市场运作良好。
2.农生院的农创空间和实践课程独具特色。一是农创空间开办有农学、植物、园艺、生物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5个方向,“农创空间”拥有4600平方米的8个大棚,校内外实训69亩,每年投入运行经费100万元。截至2017年3月,“农创空间”成功吸引入驻创新团队和企业22个,其中注册企业14个,培育企业8个。2014-2016年成功从“农创空间”进入市场化运营有8家企业,其中2016年度获得投资企业有湖南隆庆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湖南天际园林工程设计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微景观制作与植物生产)、娄底市农家小苑花店等三家企业,获得投资1508万元。李伟创办了《仁爸爸新疆特产店》,专门从事新疆农业特产专卖,陆续获得湖南正阳大学生创业基金会投资12万元,每年的年销售额近300万元。
二是实行“按季分类、双境交替、组合授课”实践课程管理体系,即由课程负责人根据时令季节、授课内容和工作状态提前安排,在学校与农业企业双中实施,让学生接受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的优质教育服务,其中聘请的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授课学时占总学时10%以上。目前已经在农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施。
3.外国语学院把企业引进校园联合开展的跨境电商业绩显著。2015年7月,外院成功引进浙江省义乌市耀点贸易有限公司,在学校匠成楼创建了“乐天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就业孵化”,该跨境电商把专业和创业融为一体,两年来,通过商务实习、平台创业等形式,已累计培训、孵化对象1200余人,年产值达两千万元,孵化出瑶妹等10余个电商创业项目。2012级张涵和薛婷团队仅仅通过一个月的短期孵化,创造了月销售额13.5万英镑的佳绩;2014级英语专业陆毅鸣同在两周的校企合作时间内针对欧美市场创造了上万美元的业绩。
1.探索创新创业人才个性化培养。2016年7月开办了首期创新创业精英班。出台了《创新创业精英班个性化培养方案》,在全校选拔一批有一定创业基础和潜质的大学生进行集中学习,重点培养“种子选手”,在个性化培养和教改方面进行了尝试。该班的课程体系分为创业理论课程、创业实务和创业实践三个模块,含20个必修学分,10个替换学分。双创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双创课程采取非标准答案考试形式,双创课程可以替代相关专业的学分,毕业之后可以获得辅修证。娄底市、科技局、人社局等有关负责人、多家知名企业高管出席了精英班开班仪式,在政策保障、实践教学、孵化、等方面形成联动机制。目前,33名有创业项目26个。第二期精英班也即将开班,正在向颁发双学位努力。
2.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一是建立了学生创新创业、创新创业活动、精英班学习等和课内学分的转换机制。实行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学科竞赛、科技发明、专利、论文等活动认定为第二课堂学习。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成绩作为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以毕业设计、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计划等方式替代传统的毕业论文的比率达到50%以上。如2016届毕业生中,毕业论文采用学分转换的人数达到11.8%。二是创新性地建有省内首份服务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学报》,在此学报上发表的与专业相关文章可以折算为学分或者抵毕业论文。三是完善学生管理学籍制度。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出台了创新创业学生跨专业培养方案,以及《创新创业学金评选办法》。
3.赛练融合,推出多样化选择菜单。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竞赛,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实践,激励大学生进行科技发明和创新。已连续举办了十届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节。成立了大学生科技协会,大学生创新创业联盟等9个创新创业。推出了“挑战杯”、“创青春”创业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创翼”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数学建模、机器赛、程序设计大赛、“职要有你”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高校科创营、百家名企体验营、“科技红娘”、“百里挑一”、“创意达人”等一系列特色竞赛和活动,“总有一款适合你”——让学生有多样化的选择。
近三年,学生在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得省级一等以上105项,国家级项20项。在全国“挑战杯”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和全国“挑战杯”创业大赛中获得银,连续三年获得省“挑战杯”十佳之称的优胜杯,是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二本院校。学校创新创业孵化累计入驻项目273个,学生创业蔚然成风,2014、2015、2016届学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率分别为2.26%和1.1%、1.4%,其中2014年列湖南省高校首位。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