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风俗习惯> 文章内容

让民族民间艺术之花绽放黔中

※发布时间:2015-7-1 13:53:02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关岭歪梳苗刺绣、平坝黑苗新娘服饰、紫云竹刻鸟笼……黔中处处是瑰宝,时尚现代的展示平台上,传承多年的安顺民俗艺术花朵以“抱团”姿态集中绽放。6月26日,在中国(贵州)第一届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品博览会安顺赛区选拔赛上,来市的特色民族民间工艺品及传承人齐聚一堂,展示安顺祖辈们流传下来的独特技艺,精雕细琢、浑然天成。

  “安顺本土民族民间工艺品堪称民俗艺术‘活化石’,在第一届和第二届‘多彩贵州’系列展演活动中,安顺的蜡染、木雕工艺都是特等获得者。”赛事评选组专家、安顺文化名人帅学剑认为,安顺民族民间艺术品的发展有个短板:没有形成产业化,而没有“化”就没有办法谋求更大的发展。

  “不形成产业,安顺的民族民间工艺品在品牌营销、市场开拓和技艺传承发展等方面都会因为不成规模、小打小闹发展瓶颈”。帅学剑认为,两者异曲同工,在工艺上较为相似。然而,日本木雕如今已经成为国际品牌,较之安顺木雕在市场上的影响力、价值、地位天差地别。此外,安顺蜡染很早就被挖掘和产品化,可放眼全国市场,如今却被云南等地的蜡染产品赶超和取代。

  “在安顺旅游产品的发展中,有个问题始终突出,那就是安顺与其它各地旅游商品的同质化依然严重。”帅学剑认为,要破解这一难题,还得从“菜品”着眼。通过引导培育,必要时以项目带动,在传统精雕细琢与现代经营中找到最佳平衡,逐渐打破安顺民族民间工艺品加工企业以往的“手工作坊”生产模式,逐步实现规模化、产业化。

  所幸,在现代生产经营持续渗透下,安顺民间的能工巧匠们逐渐意识到封闭对民族民间艺术传承发展的制约性,不再执著于“酒好不怕巷子深”,陆续走到台前。

  来自平坝区白云镇的能工巧匠李再贵打小从父辈手中继承木雕技艺,几把木凿耗费了他20余年寒暑苦功。比赛现场,他正专心致志雕琢参赛作品。金丝材料摆在台面,手中不时更换不同型号木凿,转灯儿般凿挫,手法娴熟流畅。不多时,一幅“滴水”刻就。

  “我家办得有厂,就在白云镇,叫能艺雕刻厂。”看到记者采访,李再贵打开工具盒,向记者展示他的独门绝技。2003年,李再贵在儿子力劝下经营雕刻厂,经过多年摸爬滚打,如今他家年收入20万元以上。“这次来参加比赛是我儿子报名的,说是出名后生意更好做,年轻人脑筋就是好用。”

  一双巧手、几块布料,来自镇宁自治县六马镇的杨艳正制作手工艺品民族服饰木娃娃。“每天要制作100多个木娃娃销往省外,常常供不应求。”杨艳说道,开办木娃娃手工艺品厂以来生意一直很好。如今,在她的带动下,厂里已招收了20几名留守妇女职工,有效带动了群众就业。此次来参赛,杨艳信心十足,希望能同各民间艺人交流,进一步完善生产技艺。

  “希望通过参加比赛,尤其是国际性比赛,向展示安顺蜡染艺术的独特魅力。”作为我市最年轻的苗族蜡染工艺传承者,1985年出生的杨婷婷是比赛中当仁不让的焦点。作为“东方蜡染大师”杨金秀的侄孙女,深厚家学渊源,让杨婷婷与众不同。与其他参赛者不同的是杨婷婷作蜡画用的不是笔,而是刀——蜡刀。蜡刀幻出千变万化,线条规整有序,看花了现场观众的眼,惊叹声此起彼伏。

  ……

  “安顺民族民间工艺品植根于广博的中华传统文化,及安顺独特的文化土壤。”作为深入研究安顺民族民间艺术数十年的本土文化的专家,帅学剑认为,民族刺绣、雕刻、服饰、蜡染等生活用品、工艺品延续着各民族几百年的历史文化与审美创造,是民族智慧的体现和。应加以培育引导,通过组织承办一些大赛,开展艺术展示,深化艺术交流,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形成产业集群,帮助安顺民族民间艺术发展走出困境。

  依托中国(贵州)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品博览会安顺赛区选拔赛,不少安顺传统民族民间艺术形态得到了充分展示。随着选拔赛落下帷幕,将有优胜者脱颖而出,参加今年9月在贵阳举行的中国(贵州)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品博览会,在更广阔平台上展示安顺民俗艺术,为安顺民族民间艺术吸引更多眼球,谋求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目的在于更多信息,其他如需转载,请与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
币安app官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