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旧社会,周原地区(岐山、扶风一带)的女子出嫁时曾经流行哼唱“哭嫁歌”。这些歌词让如今的男女青年听起来一定会觉得可笑,可在那时却都要唱,是对出嫁时舍不得离开娘家的情状的真实写照。新娘一上轿就要哼着这些饱含凄苦意味的歌词在一对“押轿娃”的伴送下来到婆家。因为那时男女双方在婚前很少见面,完全是“被窝里卖猫——包办”,女娃很难瞅到自己的意中人,有些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嫁的男人是光脸还是麻子,是“小老头”还是“尿床娃”,所以当新娘一哼起这些歌词,想到自己年纪轻轻就要离别父母为人做妻命运难料的景况,不免会伤心落泪,有的甚至啼哭不止,哽咽得连歌词也哼不出来,惹得送嫁的娘家人及送女客都觉不快。
这种哼“哭嫁歌”的习俗,在周原地区是作为一种礼仪进行的,各家的女子都要如此,即使富人家的女子找到了门当户对的如意郎君,心里美滋滋的,恨不得插翅飞到婆家,但表面上还要装出悲凄的样子,照例要哼“哭嫁歌”,不哭会被人们为不守孝道,不遵礼规,是急着嫁人的野女子,所以一到结婚年龄,女子都要学哼“哭嫁歌”。通常,女子在出嫁前几天便在自家院子摆放许多小凳子,邀来同龄女子,自己坐在门槛或房檐台上,与姐妹们一起哼唱,要哭得有板有眼,哭出韵味。因为当地人常把哼“哭嫁歌”作为衡量一个女子聪明才智的标准,倘若在歌词中加进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唱得催人泪下,还会得到人们的赞赏,夸这女子才情过人,所以“哭嫁歌”实际上是许多女子的集体创作,其内容多是表述离别之情、倾诉自己命运的,如:
女子的父母听到女儿哼的“哭嫁歌”凄切感人,简直是一曲歌儿一腔苦水,不忍听闻,又怕女儿受不了婆家的家法族规,便反复叮咛她要小心,谨慎从事,“女行无偏斜”,“守节情不移”,举止勿自专,二公老。因此当地又流行一曲《二姐娃出嫁歌》,是父母唱给女儿听的:
在封建礼教盛行的旧社会,妇女地位低下,出嫁的姑娘要“小媳熬成婆”,不知要尝多少辛酸,不知要经过多少的岁月,也不知有多女戴着封建,因此女娃出嫁时,父母才会用这样的歌词来她。
如今的女子都是恋爱结婚,瞅的都是自己的意中人,结婚那天无不高高兴兴、欢天喜地,有谁能体味到过去女子哼“哭嫁歌”的?出嫁时哼这些歌词如今在周原地区已成为历史,“温故而知新”,谈谈过去的“哭嫁歌”,很有助于现今的青年男女了解旧社会的婚姻史,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美满婚姻和幸福生活。
吕元亨,岐山县京当镇人,陕西省诗词楹联协会会员,第一届岐山县诗词楹联协会会长。曾荣获陕西省楹联最高“孙髯翁”。出本有《联苑拾趣》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