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客家人办婚事,男方家光婚宴就得举办3天,女方嫁女也要举办两天。“迎亲”时,男方花轿、乐队等浩浩荡荡的迎亲队伍,甚为壮观,回去时,还外加挑的挑、扛的扛的嫁妆,那高亢的唢呐声,响亮的锣鼓声引来众多人观看。
女方从迎亲前一天晚上便开始哭嫁。当男方迎亲队伍的花轿到达女方家厅堂时,那唢呐声声,锣鼓阵阵,无形中便催哭了姑娘母女,这时产生第一次哭嫁。第二天拂晓时,姑娘由姑、姐或兄、嫂梳妆打扮,谓之“开容”,准备出嫁,这时产生第二次哭嫁。早宴后,当姑娘蒙上红头巾等待上轿时,这时产生第三次哭嫁。哭嫁时,首先是母女对哭,也有姑姐兄嫂和邻里亲戚陪哭。哭者和陪哭者都拿着手绢,坐在床沿或椅子上,母女两人一仰一俯地对哭,其他伙伴则低声哭泣。等到上花轿时,哭嫁便到达。这时,不但要高声哭,而且还要边哭边唱。真是哭声一片,令人。
哭嫁的内容也有很多,如有诉说母女难舍难分之情的,有感谢父母养育之恩的,有拜别姑姐兄嫂的,有“痛骂”媒人多事的,等等。但是,哭到最后,大多数还是说些吉利的祝福话语。
客家女子的哭嫁婚俗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女子离别朝夕相处、养育自己多年的父母,的确有难舍难分之情,需要掏心掏肺地倾诉一番。但哭嫁内容主要是诉说难舍之情,并无悲痛欲绝的哭嫁情景。现在青年男女大多外出务工,“千里姻缘一线牵”,只要男女双方两情相悦,便定下终身,这样婚礼更简单,婚俗也少了许多。很多婚宴是在酒店举办,新娘穿着婚纱,新郎戴着红花,双双站在门口,笑盈盈地迎接宾客,有的还邀请女方父母一家共同参加婚礼。这样一来,哭嫁这一婚俗便慢慢地少了。
庄严而有趣、繁杂而有条理的客家婚礼,总能给每对夫妇以终生难忘的记忆。客家人的婚礼,不但蕴含着尊老爱幼、睦邻友好的美德,而且,更主要的是了夫妻恩爱、从一而终的婚姻取向。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