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国家高度重视和发展传统文化,投入巨大人力、财力、物力,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等多种手段,使优秀传统文化在有效的基础上得到了和发展。
自治区成立以来,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法规,各级和各部门下达的正式文件、发布的公告都使用汉藏两种文字。地方各级和企事业单位组织的大型会议和主要活动中,行文使用汉藏两种文字。司法诉讼活动中,根据藏族诉讼参与人的需要使用藏语文审理案件、制作法律文书,保障藏族使用藏语言文字诉讼的。目前,公开发行藏文期刊16种、藏文12种,累计出版藏文图书7185种、4009万册。此外,藏语言文字在卫生、邮政、通讯、交通、金融、科技等领域都得到广泛使用。
藏文典籍得到和利用。1984年,国家拨款新建自治区档案馆,保存和收藏了大量珍贵的藏文档案,目前馆藏档案达300多万卷(册、件)。持续支持重要藏文经典的搜集、整理、翻译和出版工作,组织对勘出版《中华大藏经》藏文版,抢救整理《格萨尔王传》,出版《先哲》丛书、《中华大典·藏文卷》、“雪域文库”丛书等众多宝贵藏文典籍。
高度重视藏语术语标准化工作。1995年,成立全国藏语术语标准化工作委员会,2018年,工作委员会发布《党的以来审定的藏语新词术语》,包含近1500条藏语新词术语。藏语文信息化、藏文软件研发推广等工作取得显著。1997年7月藏文编码标准正式获得通过,成为国际标准《信息技术通用多八位编码字符集》的重要组成部分,藏语言文字成为第一个具有国际标准、获得全球信息高速公通行证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2004年,自治区人民与国家信息产业部签订《关于藏文软件开发和推广应用的合作协议》,研发出输入法、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网页浏览器等一系列基础性藏文软件。2015年底,国家标准《信息技术藏文词汇》正式发布,标志着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文字的信息技术词汇国家标准正式诞生。
国家尊重和保障各民族按照传统风俗习惯生活和进行社会活动的。各族群众在保持服饰、饮食、住房的传统方式和风格的同时,也吸收了不少新的现代文化习俗。藏历新年、拉萨雪顿节、那曲赛马节等一大批群众性文化传统节庆得到继承和创新。近年来,增设“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以及日喀则珠峰文化节、山南雅砻文化节、林芝桃花节等各种文化旅游节,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展示了新时代人民的风貌。
几十年来,多次组织大规模、有系统的文化遗产普查、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现已调查登记的各类文物点4277处,各级文物单位1985处,其中国家级文物单位70处。继1972年维修大昭寺之后,国家持续投入巨额资金对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大昭寺等文物古迹进行维修,仅1989年至1995年,国家就投入2亿多元对布达拉宫进行维修及广场扩建。2018年底,启动了周期10年、投资3亿元的布达拉宫文物(古籍文献)利用项目。2006年至2020年,安排资金34亿多元,实施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等155处文物单位的维修工程。35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央财政支持6900万元,了农耕文明传承和文化遗产,改善了农牧民居住。
国家重视支持藏医药的传承发展。建立藏医药大学,培养了7000余名藏医药专业人才。规范藏医诊疗标准,目前公立藏医医疗机构达44所,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藏医药服务覆盖率分别达到94.4%和42.4%。藏药生产迈向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的工业化生产,藏医药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已有17家藏药生产企业通过国家GMP认证,拥有311个藏药国药准字号。启动民族医药古籍文献整理项目,截至2020年,已完成145部藏医药、天文历算的古籍整理与出版发行。国家已先后整理出版300多部藏医药古籍文献,收集珍贵古籍文本600多卷。
2006年以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2.09亿元,用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以及扶持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项目建设等。目前,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3项(格萨〈斯〉尔、藏戏、藏医药浴法);国家级代表性项目89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96名,自治区级代表性项目460项,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522名。梦见钱被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