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酒店住宿> 文章内容

南非文达人的梦想和希冀(记者观察)

※发布时间:2021-1-28 6:51:44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文达位于南非东北部索特潘斯山与克鲁格国家公园之间,曾是1979年南部非洲获得的第三个黑人区,时称“文达国”。在种族隔离时代,文达黑人流动,是南部非洲最贫穷地区之一。1994年,南非废除种族隔离制度,同年,文达并入南非,统一后的发展超乎想象。日前,本报记者走进文达,感受这里的人们对民族和解与国家发展的梦想和希冀

  种族隔离制度时期,100多块黑人“保留地”按部族合并为10个“黑人家园”,有的甚至被扶植成为“王国”,以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文达国”即是其一

  南非原是桑人、科萨和祖鲁等部族居住和繁衍生息的地方。17世纪中叶,荷兰殖民者侵入,当地居民为奴。18世纪中叶,种族不平等社会逐步形成,19世纪初英国人的入侵使之进一步加强。1910年5月南非联邦成立后,少数白人集团积极强化种族主义,1910年至1948年间,白人殖民颁布了100余条种族歧视,尤其是1913年《土著土地法》限定广大黑人只能居住在占全国面积7.8%的贫瘠保留地内,他们在白人地区占有土地和从事农业活动。

  1948年,南非执政后,形成了一整套渗透到、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领域的种族隔离制度,目的是黑人的南非资格,分而治之,黑人团结一致反对白人种族主义的。1959年公布的《班图自治法》和《法》,把原来100多块黑人“保留地”按部族合并为10个“黑人家园”,并使它们成为南非境内10个“王国”,1976年至1981年间,南非种族隔离扶植成立了4个“国”,“文达国”即是其中之一。

  文达,位于南非东北部索特潘斯山与克鲁格国家公园之间,曾是1979年南部非洲获得的第三个黑人区,时称“文达国”。在种族隔离时代,文达黑人流动,是南部非洲最贫穷地区之一。1994年新南非成立,同年,文达并入南非。

  饥饿与艰辛是年轻酒店经理马弗里儿时留下的苦涩印记。现在的他与父母合住在一个拥有10个房间的花园别墅里,生活变化之快让他“简直无法相信”

  “有很多中国人在这里做生意,你来这里做什么?”“文达国”原首都托霍延杜格雷斯兰酒店年轻经理马弗里问记者,当了解记者来此采访后,马弗里立即说:“我学过新闻学,我们还是半个同行呢,你就住这儿吧,我会照顾好你的。”

  索特潘斯山如一条巨蟒横亘在南非辽阔高原的边缘,向东北延伸的余脉到文达地区形成丘陵,零星的村镇点缀其间。托霍延杜位于丘陵的中间地带,背靠索特潘斯山余脉,面对芳杜济湖,边芒果和香蕉的阵阵果香沁脾。

  格雷斯兰酒店位于半山坡上,是低矮的砖房建筑,有40个房间,沿街正另建15个房间。酒店90%的客人是外地生意人,几乎天天爆满。

  1994年“文达国”并入南非时,马弗里仅5岁。在他的记忆里,当时家里太穷了,吃的最多的是玉米糊糊,把玉米放水里煮一下,里面什么都不放,这在当时已是不错的饭了,即便这样也不是每天都有,更多的时候是吃了上顿没下顿,饥饿在马弗里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当时居住条件差,家里背后的故事 谢霆锋5人挤在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茅草房中。回想起当年的艰辛,马弗里脸上挂着无奈。谈起统一后带来的新生活,马弗里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现在的他与父母合住在一个拥有10个房间的花园别墅里,母亲做,父亲开了一家运输公司,妹妹上学,哥哥在一家出租车公司做经理。

  马弗里的初中是在一座危楼里度过,没校舍时就在大树下上课。他清楚地记得,老师每天晃着一个破旧的摇铃来同学们上下课。当时没有教具,老师就从自家带来一个鼓作为音乐课和体育课的教具,一鼓二用。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老师鼓励大家学英语,马弗里每天早晨在大树下记单词,最终考上了比勒陀利亚达梅琳学院,学习过、和旅游专业。专业就业难,最后还是旅游专业让他在家乡找到了宾馆经理的职位。

  对比托霍延杜统一前后的变化,马弗里用“简直无法相信”来形容。1994年,托霍延杜只是由村庄组成的小镇,没有像样的房子和,如今已发展成一个现代的小城,拥有数个商贸中心、完善的医疗卫生和教育系统。旁边的收银员安特娜插话说,自己孩子在上中学,学费全免,还有一顿免费午餐,包括肉、奶和香肠,笔和写字本都免费,每个学生每月还有300兰特(1美元约合10兰特)补助,如果是残疾人家庭的学生每月能领到1000兰特。

  司机塔布里说,他现在的生活“比较滋润”,最大的感触是1994年后享有与白人一样的工作,工作,上学,去南非任何地方,做任何事

  距格雷斯兰酒店不足2000米的边,塔布里正从农用小卡车上卸货。这里位于托霍延杜市中心繁华商业区旁边。固定好木架后,塔布里摆上一个个放着糖果香烟薯条的简陋纸盒,一个简易的摊位就建好的。每天都是妻子来这里摆摊,今天临时有事,他先过来照看。

  塔布里是司机,膀大腰圆,说话有点直筒子,动不动就咧开大嘴笑,英语不是太好,看自己英语应付不了记者采访,赶紧跑到附近找了一个懂英语的朋友过来帮忙。塔布里有一个4岁的儿子,妻子没工作,每天出摊。塔布里边卖货边与记者聊,3块糖卖1兰特,一支香烟卖2兰特,不到20分钟里已接待了5名顾客,卖出5兰特糖块,不时有相识的人与塔布里打着招呼或开着玩笑。摊位每年只需交50兰特办证费,无需再缴其他税费,每周收入大约300多兰特。看好建筑市场发展行情,塔布里4年前考了驾照,花2.5万兰特买了一部农用小卡车,在建筑工地跑运输,月收入6000多兰特,他认为自己现在的小日子比较滋润。

  塔布里经历了种族隔离时代的痛苦和重新融入南非的喜悦,了家乡从贫穷、孤立、冲突到富庶、、的现代小镇的嬗变,心理感触颇深。他说,现在的生活在1994年前是不敢奢望的,最大的感触是1994年后享有与白人一样的工作,工作,上学,去南非任何地方,做任何事。1994年前,文达虽是的国,但作为黑人聚集区,人们不能迁徙,甚至不能在村庄间流动,如果要去其他村庄或外地,需要申请各种证件,加上没有道和交通工具,人们被在出生地,更不用提工作了。在塔布里看来,统一后的托霍延杜最大变化是交通,修了很多。不过,塔布里稍有遗憾地说,只给钱,给的机会很少,公共事业多一些,提供的工作机会还是不够。

  穷人依然不少,村民的生活方式在改变,教取代了传统以“酋长”为中心的原始教,包办婚姻变为恋爱,一夫多妻变得罕见

  特斯韦尔威村位于托霍延杜东北70多千米。走进特斯韦尔威村第一小学,恰逢学前班学生举行毕业典礼,带着红花的小学生列队站在校园内等待进入教室。看到记者带着机,他们不顾老师的劝阻马上围拢过来让记者给他们拍照,孩子们天真灿烂的笑脸挂着特斯韦尔威村的幸福。特斯韦尔威村有两所小学,第一小学建在小丘陵上,芒果树下虽裸露着红土地,十几间教室却排列整齐。校长奈特斯安达非常热情,领着记者参观校园,并详细介绍着学校和村庄的情况。

  据奈特斯安达介绍,第一小学成立于1939年,因校舍少,1980年迁址于此,2000年破败的校舍改为现在的砖房,包括学前教育共7个年级,372名在校生。统一后近20年的发展给特斯韦尔威村带来巨大变化,村子通了和水电,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做生意。村民传统的生活方式也在改变,教取代了传统以“酋长”为中心的原始教,父母包办婚姻变为恋爱,一夫多妻的现象已经变得罕见,传统文化习俗逐渐在消失。

  奈特斯安达说,统一后学校发展速度很快,但投入逐年减少,现在年度拨款只有17.2万兰特,除了正常支出外,没有余钱来维修校舍,平整校园,学校至今没有体育场,重要体育活动需借用附近中学体育场。在微机室里,记者看到,因没网络,比勒陀利亚大学捐赠的20多台电脑静静地“躺”在那里。“现在村里很多人还很穷,只有一个农场,雇佣100人左右,月薪500—600兰特,但村里年轻人太多了,至少75%以上年轻人都没有工作,有土地的农民也没有钱购买农具、种子和化肥。”

  村头费穆一家境况让记者有些吃惊。几个年轻人聚集在村头一个简陋的破铁皮屋里,没有窗户和门,一个破损的小木柜上放着油腻的工具,外面放着3把没有椅背的破的不能再破的椅子。经询问才知道,这是一个理发店,经营者是25岁的费穆,为家中长子,其下有4个弟弟和1个妹妹,他家就在旁边。走进费穆家,铁皮瓦的正房右侧50米处是掩映在几颗香蕉和玉米秆下的现代砖房,正房右前方是一个圆顶草房,框锈迹斑斑,一块破布夹在窗框下面,发黄的白布权作窗帘,左前方是新厕所和一辆叔叔去世后留下的车。正房卧室只有两张床,堆满脏乱衣物,是5个兄妹的卧室。现代砖房里住着爷爷奶奶,圆顶草房里住着父母,现代砖房和厕所都是去年免费建的。

  说话间,费穆的父亲抱出一个刚出生几个月的婴儿,记者误以为是费穆的儿子,不料却是他最小的弟弟。除了妹妹上学外,费穆和弟弟们都毕业即失业,又不愿意下地干活。除了经营理发店,费穆给村里人打打零工,每周收入有200多兰特,理发店每天平均收入30兰特。二弟在一家地毯厂做零工还有点收入,其他两个弟弟没工作。靠这点微薄收入养活正在长身体的几个小伙子,其难度可想而知,粮食不够,1周至少有3天要饿肚子。衣服都是捐赠的,大小就不用说了,每件衣服都是老大穿完给老二,依次顺延,四兄弟站在一起,鞋大小都一样。费穆摊开手无奈地说:“村里类似家庭很多,现在最急迫的是想要工作,想要结婚。”

  工艺品店店主塔娅说,虽然现在大多数文达人不再穿着民族服饰,但她的梦想是保留本民族文化记忆,“我的工作承载着文达的历史,我想通过它来阐述现代的故事”

  “在聪加和文达文化中,我们习以为常的艺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居住在以聪加人为主的埃利姆小镇附近村庄的说,埃利姆位于托霍延杜东南30千米左右。“今天的挑战是理解这一点,在工作中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同时尊重传统的根源。”今年45岁,是一名导游。虽然新南非使他获得了,但他还没有离开过村子半步。自统一以来,大力扶植本地文化产业发展,文达文化在国际上声名鹊起,文化游逐渐成为一个重要产业。对当地传统手工艺作坊等旅游资源了如指掌,不愁客源,这是他养活3个孩子的本钱。

  “20世纪70年代,这里是南部非洲最贫穷和最受忽视的地方之一,统一后的发展超乎想象,但远不能说已经全面繁荣,还有很多社会问题需要关注和解决。”木雕师拉科在自己点着蜡烛的工作室里说,他的雕刻作品主题多为贫穷、艾滋病、家庭和妇女儿童等。

  “每个人都在讨论文达和聪加文化,但我们仍然生活在边缘。我们需要新事物,寻找新市场,”埃利姆小镇居民马古罗表示。托霍延杜赌场内工艺品店店主塔娅赞同马古罗的说法。塔娅说,文达文化有上千年的历史,虽然现在大多数文达人不再穿着民族服饰,但她的梦想是保留本民族文化记忆,“我的工作承载着文达的历史,我想通过它来阐述现代的故事”。穿着文达传统服饰的人偶与线穿的小首饰和手袋体现着塔娅的想法。

  “我们尽量让它具有代表性,不避讳艺术领域的复杂争论,”位于埃利姆小镇的蜻蜓旅馆主管拉克也是当地文化专家。拉克说,本地艺术来源于文达和聪加,它是现代的,也是探索的。这也越来越引起当地不断增长的黑人中产阶级的兴趣,他们喜欢看到反映自身的传统文化采用现代叙事方式,不仅叙述他们来自哪里,也告诉他们现在在哪里。

  特斯娜和爱丽斯住在距离拉克所在村庄10千米外的另外两个村子里,她们用更朴实的方式践行着文达和聪加文化的传承。特斯娜拿出一块文达传统布料熟练地向记者展示着蜡染等工艺,蜡染坊就在自家小院内,颜色鲜艳的坐垫等纺织品惹人喜爱,展现了绚烂多彩的文达文化底蕴,展示着自己生活的美好。特斯娜月收入有6000多兰特,这在农村已是收入不菲,为此,女儿也加入其中,她还收了很多徒弟。爱丽斯是在开办的一家陶瓷厂做陶罐。走进作坊内,爱丽斯等几位农村妇女正在用刚做好的泥土捏陶罐。他们农闲或晚上来这工作,白天忙自己农活,依据卖出的数量,每人月收入大约700多兰特。

  文达,既是种族隔离时代的产物,又是统一后多种族南非发展的写照。作为曾是种族矛盾和冲突最为严重的国家,南非统一后包容性和政策正在抚平300多年殖民和种族隔离造成的创伤。南非在其社会变革和转型的进程中,之所以能够避免很多人担忧的种族仇杀和,关键在于了包容性和政策,即制度的包容、经济利益的兼顾、社会文化的融合,构建了以为核心的一整套法律体系,以保障国家统一和基本为基本旨。在多元一体国家的建设中,南非虽然取得了举世的社会进步,但由于长期的割裂和对抗,要真正实现各民族完全融合和全面繁荣,南非还有很长的一段要走。

  套餐成年货制裁菲律宾网银暂停跨行转账安徽工人堵讨薪拜登劝安倍勿拜鬼联想收购摩托罗拉朝鲜重启核反应堆朝驻华大使开记者会否认持打人春晚节目看点除夕全国大雾季建业被不开宝马开虎中央领导看望国美苏宁虚拟运营商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