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欲情史
德雷克代表英国完成的那次环球冒险,很多时候会被拿来和麦哲伦的首次环球探索对比,甚至被认为是史上第二个领导完成环球之旅的航海家。当然,这个认定多少是有点疑问的。这倒不是因为麦哲伦实际未能活着回到西班牙(因为这并无损于他对这次航行的卓越贡献),主要是两个人航程的时间相差了半个多世纪。很难说在这期间,没有其他冒险家做过这样的尝试。不过德雷克的航行之于英国的贡献,却是确认无疑的。甚至可以说,是德雷克的航行,帮助了英国的全球化视野。
然而德雷克在英国的知名度,最初却不是通过那次环球冒险建立起来的。在此之前,他已经以一个成功“私掠者”的身份,引发了的关注。不过,接下来我们先要谈的,还不是他惊心动魄的海盗生涯。作为大航海时代最知名的航海者及海盗之一,德雷克也许注定会成为一名航海者,但却未必一定会成为一名私掠者。1567年,当27岁的德雷克第一次进行远洋探险时,他的身份还是一名商人,希望能够在“三角贸易”中分一杯羹。
在黑非洲和新相继被葡萄牙和西班牙发现之后。精明的商人很快发现,可以在欧洲、非洲与美洲之间,构筑一个可循环的贸易网,这种航迹呈三角形的贸易模式就是所谓“三角贸易”。具体来说,是将欧洲的手工业产品(可以是,也可以是在欧洲不值钱的玻璃珠子)运输到商品匮乏的黑非洲,以换取奴隶。最初的时候,这些奴隶通常是部落战争中的战俘。
当奴隶成为一项有利可图的商品时,以捕获奴隶为主要目的地部落战争,以及专业奴隶捕手便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当从非洲购买的黑奴装满底舱后,这些种植园急需的劳动力会被运至美洲,换取贵重金属或者蔗糖、烟草等经济产品,并被带回欧洲出售。然后再购买欧洲产品输往黑非洲,如此周而复始。
这样形成的三角形贸易径,除了在每一个环节都有利可图以外,更可以船舶的运力完全不会被浪费。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贸易版图的扩大,三角贸易这种模式也出现了很多新的径。因此刚才所描述的“三角贸易”模式,又被进一步定义为“大西洋三角贸易”或者“黑三角贸易”(由于奴隶贸易的属性)。纯粹从商业角度来说,这真是一个完美并且可持续的贸易模式。
19世纪的大英帝国,曾经试图在英国、印度与清王朝下的中国之间,复制这样的模式。英国人将本土生产的棉布等工业产品输往印度倾销,然后再将印度出产的鸦片卖给中国,最后从中国购买的茶叶、生丝等商品带回欧洲出售。只不过,这条能够帮助大英帝国实现良性循环的“三角贸易”径,对中国造成的影响却是灾难性的。
当时在非洲和美洲尚无殖民地的英国,并不是三角贸易的开拓者。不过同样以普利茅斯为出发地的 “约翰•霍金斯”,却是史上最知名的“三角贸易”从业者。在1562-1563年间,这位英国商人前往西非和西班牙控制下的加勒比海,完成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三角贸易”,这同时也是英国历史上的第一次。
回到英国的霍金斯不仅转瞬成为“普利茅斯”最富有的人,更为他的第二次航行引来了英国女王的投资。对,你没有看错。代表英国最高的伊丽莎白女王,一开始并没有将这个商机升级为国家行为,而是以商业合作者的身份进行直接投资。事实上,在后来的“皇家海盗”事业中,同样有来自王室的资金参与。当然,这些投资一般都是秘密的,以避免自己的公权影响力受损。
德雷克初航的合作者同样是霍金斯。只不过,很快英国的三角贸易者们,就到西班牙舰队的,并重大损失。这表面看,是因为此时的英国选择了立国,站到了西班牙意识形态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每一个帝国,都会意识到贸易可以作为一种战略武器。对于经济强势的一方来说,很多时候会简单认为贸易是一种“零和游戏”,将对方排除出自己的贸易版图(或者以之相),就能够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就像现在的美国,会采取贸易站的手段应对崛起的中国一样。
虽然西班牙再强势也无法完全走私者的存在,但这种不可避免的对试图依托西班牙需求,而谋利的英国造成沉重的打击。对于英国来说,最治标的办法是在美洲的热带气候区建立自己控制下的种植园(具体来说就是西班牙控制下的加勒比海周边地区,以及葡萄牙主导的巴西沿海地区);同时在西非海岸开辟奴隶贸易据点。然而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一切都需要时间和启动资金。
相比之下,在非洲采购奴隶这点相对要容易做到。毕竟葡萄牙就算基于“子午线”得到了黑非洲的控制权,也没有实力控制整条岸线。更何况基于对抗西班牙的需要,葡、英两国早在1373年就结成了战略同盟(同时也意味着,英国战略上不能把巴西视为扩张方向)。反观在西班牙控制下的加勒比海地区,情况就要的多。躲过西班牙舰队的搜索,进行几次成功走私活动,与夺取几个岛屿建立种植园相比,难度不可同日而语。
在这种情况下,急于从三角贸易中分一杯羹的英国,选择了将“皇家海盗”作为一种核心战略武器(而不仅仅是正面战场的补充),也就不足为怪了。最起码这种做法,能够帮助英国快速积累殖民事业的启动资金。
岛屿密布的加勒比海地区,是德雷克及其同行们的重点对象。这不仅仅是因为,西班牙在热带属性的加勒比海地区开辟了大量的经济作植园(主要是在古巴岛与海地岛),更因为帝国从美洲的金银,都需要从加勒比地区运出,转运回西班牙。相比前者,后者更容易让皇家海盗们陷入疯狂。问题是,一艘私掠船甚至舰队,在的海洋中是那么的渺小。要如何选择最有价值目标,让皇家海盗们的利益最大化呢?
如果将西班牙视为一个,从菲律宾群岛到伊比利亚半岛,横跨太平洋、大西洋的庞大帝国,巴拿马就是这个帝国的地理中心。事实上,即使单从经营新的需求来说,巴拿马也同样是西属美洲的地缘中心。
公元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代表西班牙发现了被他认为是印度的美洲。此后哥伦布又针对这一发现进行了三次探索之旅,足迹遍布整个加勒比海地区。基于这一发现所建立的“新西班牙总督区”殖民地,范围覆盖加勒比海及墨西湾周边地区。核心地区包括:以种植经济为主的加勒比海诸岛、阿兹台克文明所处的墨西哥高原、以及玛雅文明所覆盖的尤卡坦半岛等区域。
在哥伦布的最后一次美洲之旅中,以巴拿马为代表的南、的连接部分——“中美洲地峡”进入了他的视线。随着探索的深入,西班牙人发现穿越这条地峡很快就能够抵达的另一面。
由于“中美洲地峡”的最窄部分,正位于今天巴拿马运河的附近(在此两洋间的直接距离仅有50公里)。巴拿马地峡成为了西班牙人在中美洲地峡的经营重心,以及探索美洲西海岸的出发点。这一发现,在地缘层面导致了一系列后果,包括400年后巴拿马运河的开挖。在当时,巴拿马的存在为西班牙带来的最直接收获,则是对印加帝国的征服。
公元1524年-1532年间,以巴拿马为的“弗朗西斯科•皮萨罗”,先后发动了三次对安第斯山脉的探索活动,在最后一次武装探险中。凭借技术上的代差优势,以及由此在对手心中造成的恐慌心理。皮萨罗代表西班牙征服了这个位于中安第斯山脉的庞大帝国。
此后不久,巴拿马及其以南的美洲,从“新西班牙”的概念中分离出来,成立了单独的“秘鲁总督区”。只是巴拿马地峡的存在,始终还是无决一个战略性问题,那就是通过海直接将两洋连接起来。好在,在“新的发现者哥伦布”,与“印加帝国的征服者皮萨罗”之间,还有一个以“人类首次环球航行领导者”身份留名青史的麦哲伦存在。
麦哲伦船队在1519年—1522年间的那次航行,不仅帮助西班牙将控制线,延伸到亚洲东部的菲律宾,更因为对麦哲伦海峡的发现,打通了连通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的海上航线。在西班牙经营菲律宾、秘鲁等太平洋地区殖民地的问题上来说,麦哲伦海峡的存在,战略意义非常重大。控制了这条海峡,西班牙甚至能够将庞大的太平洋视为自己的内海。
然而从商业角度看,经由麦哲伦海峡的航线过于漫长。尤其是在将安第斯山脉所发产的金、银运送回西班牙的问题上,经由巴拿马转运的线,无论从时间、经济还是安全角度来说,都更为的适用。
在这里,我们要提一下“秘鲁白银”的存在。征服印加帝国为西班牙所带来的最直接利益,是得到安第斯山脉中那些富含金银的矿山。在秘鲁总督区,最主要的银矿产地是“波多西银矿”(位于今玻利维亚北部)。这座从1545年,就开始西班牙的银矿,产量在1572-1630年间达到全盛。
单单这一座银矿所产出的白银,当时就几乎占了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以至于波多西被后人称之为“银都”。可以这样说,是波托西所出产的白银,帮助西班牙成长为了当时的世界第一强国。对照历史你会发现,波托西银矿支撑西班牙经济的时代,也正是英国皇家海盗兴盛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波托西所出产的白银,会先通过印加帝国所修筑的国道——印加古道,运送至秘鲁总督府所在的利马港(今为秘鲁国首都),然后再通过海运送至位于太平洋一侧的巴拿马城。再用骡子等牲畜,驮运至巴拿马地峡的东海岸后装船由西班牙舰队护送经古巴的哈瓦纳港出加勒比海,最终运送回西班牙本土。
而负责运送这些贵重金属的西班牙船只,被形象的称之为“宝船”。如果英国私掠者们想觊觎这些西班牙宝船,岛屿密布的加勒比海地区,看起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在海面搜寻秘密出行的宝船,以及对抗强大的护卫舰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为有力及战略意义的想法,则是攻取巴拿马地峡,尤其是位于加勒比海一侧的港口。
在这个方位上,西班牙先后打造了两个港口,用来中转他们从安第斯山脉获取的金、银。你很容易在地图上找到一个位于巴拿马城正北方向的岬角。这个行政上被称之为“波托韦洛区”的岬角,同时也是巴拿马国的北部顶点。
哥伦布是“波托韦洛岬角”的直接发现者。此后,西班牙先后在16世纪40年代及60年代,分别在岬角的东侧和西侧,建立了两个叫做“农布雷-德迪奥斯”和“波托韦洛”的港口,以负责接收、转运来自巴拿马城的波托西白银。在皇家海盗兴起之时,最主要的转运地是名字更显复杂的“农布雷-德迪奥斯”。而他之所以为所知,很大程度又是因为海盗德雷克的存在。至于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我们下一节再接着解读。
本文由来源于财鼎国际(http://cdgw.hengpunai.cn:27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