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 睿
本文选取了我国最早四大经济特区之一,汕头经济特区发祥地——龙湖区进行调研,从人文、地理、经济、民生福祉等方面入手,运用战略管理学的分析工具EFE、IFE矩阵分析新经济常态下区域发展面临的宏观背景、内部,在此基础上,提出龙湖区如何立足实际,主动适应新常态,在挑战中积极抓住新机遇,选准突破口,加快扩容提质的思考和。
“新常态”一词最早引起关注是在2009年初。当时,全球最大的债券基金——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首席投资官格罗斯和埃尔埃利安用“新常态”一词,来归纳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缓慢而痛苦的经济恢复过程。
去年5月份,“新常态”一词首次出现在中央总习在河南考察时的表述之中。习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在战术上要高度重视和防范各种风险,早作谋划,未雨绸缪,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尽可能减少其负面影响。”
在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明确阐述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特点,指出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但一些潜在风险也会渐渐浮出水面。
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常态,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这将是当前和未来一个阶段的共同特征,为关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很多工作要有新思、新径。
新常态下,经济大呈现的特征
新常态意味着我国告别了经济高速增长的年代,意味着速度“下台阶”、效益“上台阶”,经济发展从过去的传统粗放转为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换挡降速、提质增效,其特征是“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增长动力实现转换,经济结构实现再平衡。主要表现为:
一、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新常态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是不同于以往、相对稳定的状态。进入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经济增长将与过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别,与传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基本告别。
新常态之“新”体现在,增长速度的“新”常态,即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换挡;结构调整的“新”常态,即从结构失衡到优化再平衡;宏观政策的“新”常态,即保持政策定力,消化前期刺激政策,从总量宽松、粗放刺激向总量稳定、结构优化过渡。
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随着资本、土地等要素供给下降,资源约束强化,生产结构中的农业和制造业比重明显下降,要素投入和能耗污染较少的服务业将脱颖而出,取代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同时,需求结构也将不断优化,投资率明显下降,消费率明显上升。地方竞争由P向公共品领域转型,社会供给重点领域将由竞争性商品领域转向公共品,文化、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供给将是重点。城乡一体化速度加快成为发展的新机遇,城乡区域结构将不断优化,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惠及更广大。
三、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发展动力结构中的人力、资源粗放投入明显下降,技术进步和创新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落后生产力将不断萎缩和退出。
四、面临各种新挑战。
新常态也伴随着新问题、新矛盾,一些不确定性风险显性化,一些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如楼市泡沫和风险、地方债风险、金融风险等等。
龙湖区扩容提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龙湖区是汕头经济特区发祥地、中心城区,区域面积103.13平方公里,辖金霞、珠池、新津、龙祥、鸥汀5个街道和外砂、新溪两个镇,115个村居,其中涉农村居45个。全区户籍人口约41万人,流动人口20多万人。2014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5亿元,同比增长9.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93.3亿元,同比增长13.4%;限上批零销售额和住餐营业额601.1亿元, 占全市超过一半,同比增长21.5%;国、地税收入61.28亿元,占全市税收收入近三成。
一、基于PEST模型的宏观分析。
运用PEST模型,从政策、经济、社会文化和竞争因素等四方面对可能影响龙湖区扩容提质的外部宏观进行分析。
1.政策因素。
机遇: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中央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战略构想,省委、省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汕头市委、市规划建设汕头海湾新区和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成为龙湖区加快扩容提质的新机遇、新契机。汕头市委、市在全市加快振兴发展工作会议上要求龙湖先行一步,实现率先发展,力争2018年人均P在汕头市率先达到全省水平,为龙湖加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困难与挑战:特区政策优势弱化。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暂时还没有政策或资金方面的优惠,未有突破性进展等。
2.经济。
机遇:综合实力和经济结构较好,发展水平多年居汕头市前列,为汕头商贸服务业中心,汕头金融、会展、证券、酒楼、酒店和大型商场等均集聚在龙湖,拥有星湖城、卜蜂等大型商场和正在规划建设中的苏宁电器、华润万象城等商业综合体,五矿集团、华润集团、国美电器[微博]、粤东物流总部等一批大型央企、民企知名企业在龙湖区进行战略合作项目进展顺利。
困难与挑战:外部经济更加复杂多变。发展空间、发展潜力受限,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约束突出。目前龙湖各工业区内土地基本摆满项目,工业用地极为紧缺。
3.社会因素。
机遇:城市化配套程度较高,城区居民相对素质较高,企业接受新兴事物和适应变化的能力较强。投资软方面,区委区形象健康,执行力较强,诚信度高,办事质量和效率相对较高,为外来企业及投资带来较强的信心。
困难与挑战: 一些干部群众特区淡化,发展、状态、工作作风等与时代发展步伐尚不相适应,办事难、办事效率不高的问题尚存,文化局限性亟待克服。
4.竞争因素。
以区域经济体为主导的区域竞争前所未有地激烈,增速领先的势头受到挑战。周边区(县)凭借资源优势在资金、项目、人才、政策的扶持力度加大,后发优势。比如,在产业方面,像印刷包装、纺织服装等产业集群与其它区(县)之间存在同质化竞争;受制于汕头本地物流条件不发达,物流资源有限,了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5.外部因素评价矩阵。
综上分析,归纳出各个条件中龙湖区加快扩容提质面临的机遇和,将这些机遇和整合,可以得到外部关键要素评价矩阵(EFE矩阵)。
二、内部条件分析(IFE模型)
通过分析影响龙湖区加快扩容提质的内部资源关键因素,包括地理、财政能力、产业结构及规模、城乡统筹及社会各项事业等,建立EFE模型。
1.地理
优势:龙湖地处汕头新东区,经济特区发祥地,著名侨乡。区位优势明显,铁、码头、汽车客运站、主要高速公出入口等重大交通设施均在辖区内,形成了以海港、高速公、铁为骨架的海陆空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火车站、客运站、民航候机楼等均在本区,是汕头重要交通枢纽,也是正在建设的海湾新区和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的核心区。
劣势:同时,龙湖区也面临粤东大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滞后的困扰。表现为港口群点多分散、功能趋同且口岸集疏运系统不配套,广梅汕铁运力不足,厦深高铁开通后因车次较少导致一票难求,高速公网未能实现整体性的互联互通,揭阳潮汕机场、梅县机场国际航班偏少等等。
2.财政能力
优势:龙湖区是汕头经济强区,人均P全市第一。重大平台项目建设快速推进,粤东物流总部新城、珠港总部新城的雅士利、太安堂、国瑞酒店、苏宁电器[微博]、长平新一城等一批项目为经济提“质”提供了实体保障。珠津工业园区南扩二期有关工作正在有序而紧密的推进中,“三旧”项目进展顺利,为龙湖区加快扩容提供了新空间。
劣势:但随着财政体制调整和刚性支出增加,龙湖区财政压力越来越大,财政得益率低,解决刚性开支、发展社会事业、改善民生需求压力很大。经济管理权限小,落实属地管理、抓好经济统计、培育企业发展、提高工业园区效益十分困难。
3.产业结构及规模
优势:第三产业优势明显,传统服务业发达、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快;三次产业比重为2.63∶45.65∶51.72。已经形成了电子产品、印刷包装、机械设备、化工塑料、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六大产业群体。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占汕头市1/2。拥有上市企业7家,约占汕头市总数的三分之一,有苏宁、凯撒、矢崎、拉芳等一批企业总部或区域总部扎根龙湖。
:产业转型升级缓慢,产业整体规模偏小,结构层次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快,制造业多处在分工链条的中低端,服务业缺乏应有的规划和整合。传统产业层次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支柱产业链宽度长度不够,配套产业发展不足,产业链相对较短,影响到产业
集群的发展。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各类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偏少。
另外,虽然建设中的“万象城”、“苏宁易购[微博]”和六个城市商业综合体有能力辐射粤东,但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和消费者网购的增加可能对商业综合体的营运产生影响。
4.城乡协调及社会各项事业
优势:城乡公共服务配套体系较健全,率先在汕头市启动呼援、老龄老人节日慰问、殡葬惠民、扶贫助学等,学前幼儿资助、五保供养、医疗救助、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的范围和标准均高于汕头市。近年来龙湖区财政以及各级配套、社会筹资等累计投入民生事业资金超20亿元,基本形成横向从残疾人、失业职工、困难群体、贫困村居到全社会的全覆盖社会保障体系,纵向从新生儿、幼儿、学生到老年人的全辖区群众普惠型保障体系。
劣势:城乡统筹发展任务繁重。新溪、外砂镇从2003年汕头市区划调整划归龙湖区以来,因为交通设施、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导致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和覆盖不够,开发建设缓慢,生产生活较差,目前仍基本为农村性质。同时,随着近年东片区高层住宅区的加速建设,人口东移迅速,新学校建设、医疗、卫生等部分公共服务配套跟不上。
5.内部因素评估矩阵
根据上述对龙湖区的地理、财政能力、产业结构及规模、城乡协调及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情况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归纳出龙湖区扩容提质加快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将之汇总和整合,即得到内部关键要素评价矩阵(IFE矩阵)。
加快龙湖区扩容提质的几点思考
根据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发展趋势呈现的特点,结合以上对龙湖区发展的分析,考虑加快推进龙湖区扩容提质的对策与。
一、在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的情况下,向空间拓展要“动力”。
在发展空间上实现“容”的提升,必须考虑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予以新项目建设的土地空间,另一方面就是吸引投资的。事实上,这两方面也是龙湖与其他区域之间争夺发
展资源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同时也是加强区域协作的物质支撑。
龙湖区并不担心缺乏新项目,当前向龙湖工业园区申报用地的项目有20多个,用地需求超过50公顷,以龙湖区目前拥有的建设用地完全无法满足,用地矛盾十分突出,空间发展严重受限。为此,必须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资源,在现有园区建设的基础上,千方百计谋求新的建设发展空间。
首先,必须大力推进新工业园区的规建。龙湖工业园区包括珠津、龙新、龙盛、万吉4个工业片区,规划总面积5249亩,其中可出让工业用地2850亩,目前仅有约100亩土地储备未出让,另外,珠津南扩二期235亩的工作正在进行中。然而,仅仅这些仍然只是杯水车薪,难以满足大项目的投资需要。所以,龙湖区应抓紧重点推进新东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工作,拓展有效发展空间,并尽快取得突破。外砂、新溪两镇区域调整以来一直未能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导致现有土地不能有效开发。龙湖区目前新规划中的龙东新兴产业园规划总面积15690亩,前期可开发的建设用地829亩。由于土规修编调整的问题,已超出龙湖区本级权限,必须积极提请上级的关注、理解和大力支持,在汕头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统筹协调,分期分步解决园区用地指标问题,作为龙湖推进汕头市新一轮发展的载体。
其次是加快旧城区的“三旧”工作。目前龙湖区共规划、建设113个面积8863亩“三旧”项目,目前完成并在建的仅有凤凰城、盛荟等4个项目,必须全力加快推进进度。
再次,要全面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一方面是提高投资门槛,把好“入园关”,认真落实工业用地建设控制指标,在投资强度、建筑系数、资金等方面对入园项目提出更高要求,充分用好园区每寸土地;另一方面,开展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清理低效项目和闲置土地,对闲置土地限期投产建设,限期盘活,逾期未能盘活的土地,严格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收回土地,重新出让引进项目。
二、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向产业结构调整要“助力”。
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重点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发展规模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发展水平。
龙湖区在产业布局上提出要重点构筑“两三中心”,即依托珠港新城打造粤东企业总部;依托一批商业综合体打造粤东现代化商业综合体;以龙湖乐园地块招商为契机,推进周边百脑汇广场、苏宁电器广场、龙光喜来登酒店等大型商业项目建设,打造粤东现代商业购物中心;以粤东物流总部新城为平台,依托阿里巴巴[微博]、苏宁易购等一批知名电子商务企业,打造现代物流中心和粤东电子商务发展新高地;以蓝水星乐园为龙头,带动红星美凯龙家居、锦峰美食城建设,打造都市休闲娱乐中心。
为此,必须充分利用省加快粤东西北振兴发展重要战略部署、汕头市正在建设的海湾新区和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的有利时机,发挥本区第三产业比较发达的优势,紧紧围绕产业规划,加快构筑现代都市型产业体系,进一步提升产业集聚功能,强化“三二一的产业布局。
首先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新经济常态下,服务业比重上升是长期的趋势。要充分发挥龙湖区为汕头商贸中心的优势,优先发展高端服务业中的商贸流通业、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技术服务业、旅游服务业、总部经济、文化创意产业。其中,商业综合体是将商业、酒店、展会、办公、文娱、居住等城市生活空间功能进行组合而形成的建筑群,作为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具有城市名片和产业载体的双重价值。龙湖目前已建、在建的有六个商业综合体,另外苏宁易购、“万象城”已在规建中,这些商业综合体建成后,必将带动本地的消费,但同时也可能面临着消费载体过剩的现实问题,必须尽早引起注意和考虑、规避可能出现的问题。
其次是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提高传统优势产业质量和效益为目标,以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为方向,加快技术创新和技术步伐,全面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壮大,提升产业层次,推动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端延伸,促进产业中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结合,实现产业创新能力和经济效益显著增强,全面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区域辐射力。重点发展纺织服装、印刷包装、化工塑料等产业。
再次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紧密对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和政策,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积极培植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资源耗用低、污染小的新兴产业。根据现有的产业发展优势和特色基础,重点发展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材料、智能输配电、半导体照明(LED)、节能环保、生物制药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优先发展智能输配电、生物制药、节能环保等产业,力争形成新的、更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的绿色新兴产业体系,成为未来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鼓励企业争创名牌,整合资源打造区域集群名牌。
三、在一些不确定性风险可能显性化的情况下,向创新和民生改善要“潜力”。
习指出,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的力度。
30多年来,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一些相关的配套还跟不上,社会内部各种矛盾累积,一些显性风险渐渐浮出水面。面对新问题、新矛盾,必须全面深化,全面提升龙湖区在质量、集聚能力、承载功能、居住条件、风貌特色、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水平,及早化解矛盾和挖掘潜力。
要全面加快社会领域的创新,继续特区,创新发展优势、发展平台、体制机制和发展,力争在经济发展领域、社会管理领域、民生事业领域等尝试创新试点,探索新,大胆,在汕头市发挥先行先试作用。
要在贯彻落实上级相关部署,配合汕头市推进行政审批制度、商事制度、投资体制、财税体制、国有企业等一系列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其它领域的创新。
要加快推进行政体制机制的,通过优化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工作流程,完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完善区事业单位结构工作,推动事业单位信用体系建设。推进行政执法体制,配合完善综合政务体系工作。
要以群众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大投入,加快城乡公共服务配套和民生项目建设,从民生福祉和生活“质”的提高方面实现扩容提质。
要创新补偿机制满足群众合理,稳妥解决拆迁等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问题。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群活与出行道交通,加强城市管理和卫生整治,推广网格化、数字化管理模式,推进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区、全国慢性病防控示范区各项工作。实施竞争性民生项目,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确保民生项目得到落实,使人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要坚守社会稳定和加强生态“两条底线”,划定落实生态红线和生态控制线,对引进项目严格环保门槛,创新方式,健全机制,依理,源头防控,全力营造和谐、平安、健康的发展。
作者系汕头市龙湖区区委新闻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