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勤一族各显

※发布时间:2019-2-21 17:34:59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世界通勤族都面临共同的问题:不管开车还是选择公共交通,如何避免拥堵?针对地面上的堵车,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不走地面,要么走空中,比如的缆车系统;要么走地下,比如日本的地铁系统;安全条件允许,就骑自行车;要是住在海边,没准还能冲浪去上班。相比较之下,公共交通无论是在经济成本或时间成本上,比起私家车都能节约不少,这也是世界通勤发展的主流趋势,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公共交通作为主要出行方式。

  世界通勤族都面临共同的问题:不管开车还是选择公共交通,如何避免拥堵?针对地面上的堵车,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不走地面,要么走空中,比如的缆车系统;要么走地下,比如日本的地铁系统;安全条件允许,就骑自行车;要是住在海边,没准还能冲浪去上班。相比较之下,公共交通无论是在经济成本或时间成本上,比起私家车都能节约不少,这也是世界通勤发展的主流趋势,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公共交通作为主要出行方式。

  Mariela Choque是一名住在埃尔阿尔托、在拉巴斯一家咖啡厅工作的女士,自从她改乘坐缆车上班后,花在途上的时间少了许多,这让她早晨醒来后可以多赖会儿床。以前坐公交车的时候,咖啡厅要求Choque在早晨7点到岗,天不亮她就匆匆忙忙地出门,好不容易如打仗一般挤上公交车后,才发现自己忘了带西装外套,或者忘了拿工件。

  在玻利维亚,像Choque这样每天往返于埃尔阿尔托和拉巴斯两座城市之间的人约有20万。由于地理的特殊,玻利维亚所在地拉巴斯位于高原东部的河谷,海拔3577米,是世界上最高的首都,要从这里去往玻利维亚西部的埃尔阿尔托,只有一条公可行,不堵车都需要至少一个小时。所以,无论是开车或坐公交车,人们都被拥挤的段弄得不宁。

  为了缓解拥堵的现状,决定把通勤者从地面上转移到空中。2014年4月,世界上最长的缆车系统在这两座城市之间启用,黄线、红线、绿线英里的长度,这也正好是玻利维亚国旗的三种颜色。每辆缆车可以搭载10名乘客,每小时就可搭运18000名乘客,缆车沿途线万英尺。同时,缆车是靠发电运行,还能减少对空气造成的污染。

  这个庞大的缆车系统由玻利维亚出资2.34亿美元,交由奥地利公司Doppelmayr负责,公司经理Javier Telleria表示,缆车的建造不需要去拆除沿途的村落或者建更多的公,是一项节约资源的工程;在他们曾经为建造的缆车项目里,有99%都是建造在多山高原地区。虽然工程会经过冰川区,或面临滑坡和山崩等,但这些地段一旦发展缆车作为日常公共交通工具,所经过地区的经济就会得到飞速发展。

  缆车开通后,乘坐缆车的人次就超出了的预测,本来以为40年才能收回成本,但按照现在的良好状况来看,也许不到25年就可以了。虽然有不少人都说他们会晕车、出虚汗,还有恐高症发作,但干净与安静的缆车车厢还是让人们很满意。何况,在两座城市之间往返只需要十几分钟,票价低达45美分,当地人如果能选择缆车出行,就绝对不会去乘公交或开私家车。尤在圣诞节当天,缆车的载客量多于162万人次,有上班族下班回家,当地人举家出行,还有外国游客观光游玩。当然,缆车也有意外发生,比如偶尔因为信号故障,将乘客滞留在空中,最长的一次滞留是25分钟。

  在日本,不是因为搬家需要向老板报备或请示,而是要向公司申请更换自己上下班乘坐公共交通需要使用的月卡。日本的交通费昂贵,为减轻人们的交通费负担,正式员工必须由企业支付交通费,即企业按照员工上下班径统一买月卡,在径内员工可以无限次乘用,超出段部分自己承担;月卡半年更换一次,如果员工中途搬家,企业会按照为员工重新调整并购买。由此可见,日本企业在交通费上的负担不轻,所以特意住所与公司相距不能超过100公里,就怕有员工家住关西却在关东上班,大阪东京来回跑。

  日本公共交通发达,交通网络甚至能覆盖到偏远乡村。在大城市上学或上班,最常见的出行方式就是坐地铁,这就形成了在早晚高峰,大家排队往地下钻的景象。立体的交通确实给人们带来很大的便利,火车、地铁和公交车的线衔接得很好,加上开车和运行时间有明确标注,人们通过公共交通就可以快速到达任何地方。在日本,61%的学生和57%的企业员工会选择公共交通,其中70%的人对现状满意。虽然有时候火车、地铁、公交车很拥挤,没有座位,但总比开私家车却被堵在上那种费体力的出行方式要好很多,至少抵达学校或公司时,身体不是很疲惫。

  日本上班族在工作日的平均上下班时间约为1个小时,越接近大城市圈,上下班时间越长。比如,居住在以东京为中心的首都圈郊外的上班族,平均上下班时间为1小时18分钟;而在以大阪为中心的近畿地区,平均为1小时3分钟。日本的男性比女性的上下班时间要长,男性平均为1小时13分钟,女性为49分钟。在漫长的上下班途中,60%的人都会打瞌睡,这也是日本所有年龄层中最为普遍的时间的方式,年长的员工会看书、看,学生则会看功课、背单词。

  由于公共交通发达,开私家车或打出租车的日本人的确不多。日本的家庭都至少拥有一辆私家车,像东京那种首都圈地区,人们的私家车在工作日都是停在车库中,只有在周末去超市或市场采购食物与生活日用品的时候才能派上用场。大城市的停车费很贵,几百日元只能停15分钟,加上停车位稀缺、堵车严重,日本人觉得开私家车上班不划算,除非是医生需要不定期出诊有开车需求才会开私家车上下班。

  在公共交通工具上,针对女性的性每天都在发生。为女性防止性,使得体质状况较差的女性可以在高峰时期顺利乘车免受挤压,许多国家都有在火车或地铁列车中设置的只限女性乘坐的车厢,此类车厢在巴西、日本、墨西哥、印度尼西亚、埃及、印度、泰国、伊朗、英国等地都被陆续推广。

  日本的女性专用车厢有它的独特之处。2000年12月,日本东京京王线地铁率先使用女性专用车厢,受到女性社会一致好评,并迅速被推广到日本各地。日本的女性专用车厢的车厢号是固定的,车厢和月台的乘车口有明显的标志,女性车厢车门上贴有银色的镜子,可供女性乘客补妆用。但在非乘车高峰阶段和限定时间外,则是男女都可以乘坐,这点是最特别的。

  而在巴西,女性车厢的作用并不大。2006年,巴西里约热内卢就在火车与地铁上设立了女性专用车厢。然而,女性专用车厢启用后的第一天,一些的男性就跑进去大喊大叫。到了2013年,属猪的最佳配偶这种不文明现象仍然存在,当有女性提出让男性离开专用车厢时,却激怒了男性,随后矛盾一发不可。其实,车站有明确,女性专用车厢外必须有保安维持秩序,然而,当地发现,只有少数的几个大车站有保安,绝大部分车站都没有人在女性专用车厢外进行管理。

  比巴西境况好一些的是印度。在印度的火车上,浅色车厢被设置为女性专用车厢。当火车靠站后,站台上的男性引导员会让男性乘客去其他车厢,如果有男性乘客不服从管理,轻则罚款,重则被送到局。在2010年时,当一群的印度男性青年跑进女性专用车厢捣乱时,彻底惹怒了车厢中的女性乘客,她们把这群青年赶到站台上,责令他们在站台上做仰卧起坐。

  关于是否设立女性专用车厢,其实是很有争议的。女性专用车厢代表女性被放到了一个弱势的地位,潜意识里是告诉人们女性需要更多的、女性更弱一些。研究性别主义的专家认为,同样处于弱势地位的还有男同性恋、女同性恋、双性恋者、变性人等等,难道他们都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车厢?女性专用车厢确实可以女性的安全,避免受到,但这并不能治本,像性这种在公共交通中所存在的行为,应该有彻底解决问题的根本措施。比如,让孩子从小了解男女性别的定位与观念,从对下一代的培养与教育中逐步改善这个问题。比如,在法律上加强对妇女权益的。专家认为,如果对付少数的办法,竟落到只能将隔离起来的地步,那是可悲的。

  事实上,在不少国家,女性专用车厢的设置的确惹恼了男性乘客。当男性乘客费力地挤进拥挤的车厢时,女性专用车厢却空空如也。有的男性乘客甚至要求全面的性别隔离,因为他们认为男人坐车时沉默不语,女人总是叽叽喳喳,所以要用的名义让女性和男性有分别属于自己的车厢。

  在英国的大街小巷,时常能看到骑行者戴着头盔、穿着荧光亮色服装,打扮得像专业自行车手那样骑车上下班。这也是英国为了减少碳排放,一直推广的绿色出行。比如,卡梅伦在成为首相前就是骑车上下班,当了首相后考虑到安保问题,只好放弃骑车。伦敦市长约翰逊一直在力推“骑车”,这座城市实行了自行车租赁计划,市区街道上随处可见自行车专用存放架以及自行车租赁点。

  然而,对于英国普遍而言,自行车不会成为他们的首选交通工具。其一是自行车专用道少,骑行者极容易被双层巴士卷到轮胎下,非常不安全。其二就是英国人认为骑车与他们的生活方式不相符,大部分的英国人还是会选择开车、坐地铁、坐火车或坐公交车。英国卫报统计数字显示,英国只有10%的人选择自行车为他们主要的出行交通工具,三分之二的英国人觉得道并不适合骑自行车,主要原因就是不安全。如果城市道安全的线%的英国人会考虑不去坐公交坐地铁而改为骑车上下班。

  伦敦现有的公共交通相当完善,生活在大伦敦地区的多会选择地铁和公交,但从全英国范围来看,汽车仍是英国人往返办公室最受欢迎的交通工具,虽然方便,但许多研究显示,开车上下班的人幸福感并不强,还容易发胖。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在调查了18000名英国员工后,发现坐公交车、坐火车、骑车或班的人更快乐,因为这些出行方式不涉及体力运动,人们在途中有时间去阅读、去放松、去利用手机与朋友们社交或者仅仅是补觉,尤其是那段从家走到公交车站或从地铁站走到公司的距离,总能让英国人瞬间、振奋。在上下班途中,过多的体力运动会让人们感觉困倦、疲惫或者心情压抑。《英国医学》研究也发现,选择公共交通工具上班的人比那些开车上班的人要苗条,即坐公车、骑自行车或步行上班的男性比开车上班的男性体重少了6斤,女性则是少了约5斤,而且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上班的人脂肪含量也比开车上班的人少。

  除了这些众所周知的出行方式,英国有一位37岁的IT行业经理是冲浪去上班。David Grimms住在英国西苏塞克斯的海滨,工作地点在布莱顿市,由于两座城市之间的海滨公时常堵车,这位经理忍无可忍,决定换一种出行方式。他每天清晨穿着紧身防水衣出门,带着巨大的折叠风筝来到海边,借风筝做动力拖动他的冲浪板,等到达目的地后,他就收好他的冲浪工具,步行很短的距离来到办公室,换上夹克和衬衫后开始一天的工作。冲浪上班所需时间比堵车快了一倍,风力不够强的时候,他会骑车上班。至于如何测风速,David独特的小方法就是把脑袋伸出窗户感受下,经验丰富的他就知道今天是否能冲浪。当然,这仅仅是上班,因为当地海岸是刮西南风,下班回家的时候David就只好坐公车了。

  美国有个外号是“汽车轮子上的国家”,他们认为开车上班天经地义,因为美国人很多在市中心上班,但住在郊区,每天上下班高峰期,城市周边高速公上浩浩荡荡的车流都蔚为壮观。从1960年到2000年,美国上班族通勤的主流趋势就是开车,这四十年间,在美国开车上班的人从64%增长到87.9%,如今也维持在85%以上。这意味着,每天美国都有1.22亿人是开着私家车上下班。

  例如,Dolling Dejizeus住在州,她每天都要开车穿过州去曼哈顿上班。今年37岁的Dolling说,这是一种远离城市拥挤和喧嚣的方法,确实不容易,但是大多数日子里,还是值得的。Dolling在州拥有一座乡村住宅,僻静,她十分喜欢,尽管她的老板认为她疯了。再比如,Chapel Hill住在北卡罗来纳州,她的工作地点是在格拉尼特城,距离她家有164英里。她坦陈自己喜欢独自开车上下班,途虽然长,但每天就像有两场公旅行一样,她会收听节目,尤其喜欢听交通台和音乐台。

  美国人对私人汽车的热爱和依赖,经过几十年的增长,似乎已经到了顶峰。美国人口普查局在2013年社区调查中发现,美国85.8%的上班族是开私家车上班,比2007年时减少了0.7个百分点,这是几十年来第一次出现下降的趋势。同时,调查显示,美国人均每年开车里程在的前5年达到顶峰的1.6万公里之后,近年来已经开始回落。尤其是16岁到34岁的年轻人,每年人均开车里程数由2001年的1.65万公里减少到2009年的1.26万公里,减少了近四分之一。此外,美国公共交通协会的统计也发现,2013年美国搭乘公共交通系统的乘客达到107亿人次,是57年来的最高纪录,美国公交系统的乘客已经连续8年超过100亿人次。

  如今,开始搭乘公共交通系统上班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在大城市工作的年轻人,乘公交车上班已蔚然成风。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其一就是开车的经济成本不断增长,汽油价格节节高升,城市停车费的月票都在350到450美元以上,上班族不得不考虑节约开支。其二是开车的时间成本,美国人上班平均单程花在上的时间是25.1分钟,其中纽约州的人平均花费时间是全美最长,为34.6分钟,紧随其后的是,33.4分钟,、亚特兰大等城市也在30分钟以上。对于拥堵的大都市,选择公共交通系统远比开私家车要更快速。其三即加大了对公共交通系统的投资力度,例如,盐湖城前年年底轻轨开通以后,搭乘公交者比未开通前增加了1.03倍;开通了新的银线地铁后,也方便了住在机场附近的上班族。

  

币安app官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