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风俗习惯> 文章内容

博山锣鼓:传统民间艺术民族音乐宝库中的珍品!

※发布时间:2018-2-7 11:54:03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游金地讯)博山锣鼓,系指在博山地区城乡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锣鼓。它是由若干锣鼓段联缀而成的,形式结构比较完整的民间打击乐组合。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可单独地进行演奏。气势磅礴、节奏多变、音色明亮、欢快起伏,颇具特色。它那急如暴风骤雨、缓似平湖微波的音乐,动弦,令人神往,深得广大群众的喜爱。在我省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实为我国民族音乐宝库中的珍品。

  据考,博山锣鼓源于江淮地区的乡间锣鼓。清代,在苏、杭二州和苏北农村尤为盛行。该地人员云集、居民稠密、商旅辐至,外出行商者络绎不绝,越来越多,这不仅密切了本地与外地的经济来往,同时也促进了各地文化的交流。当时,李家窑村的袁、孟二家藉常年行商于苏、杭二州之便,将那里的民间锣鼓技资,带回本地,首先在本村传授。因这一民间锣鼓最先在李家窑落户,所以后人称它为李家窑锣鼓。李家窑锣鼓伴随着该村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五只船一经问世,便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不久,李家窑锣鼓便相继在西寨、神头、十字、三元村、南关、镇东、山头、五龙等村响了起来。清朝中叶,即遍布博山和邻县城乡。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又是文学艺术的创造者。李家窑锣鼓在多年的演奏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无数民间艺术家从实际需要出发,对原有的锣鼓谱进行了充实和修改,使其更密切地与本村民间艺术表演形式相吻合。各家又各具特点,使人听其锣鼓便知演奏者是哪家。例如:西域城以踩高跷驰名,他们的锣鼓队以演奏《蓬莱阁》为主。但是,他们为了突出自己的特点,对《蓬莱阁》进行了修改。

  更可喜的是无数无名的民间艺术家,根据当地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和群众的习俗,结合原有锣鼓谱,借鉴了京剧和地方戏曲中的打击乐谱,吸收了潍县、章丘、泰安等地民间锣鼓的特点,编创了大量的新锣鼓谱,如:为博山特有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百鸟朝凤》编创了《凤串牡丹》、《喜鹊串梅》。为龙灯舞编创了《九龙翻身》、 《闹龙珠》。为狮子舞编创了《狮子滚绣球》、《玉狮子》、《玉麒麟》。为跑旱船编创了《许仙游湖》。同时,他们还为一年一度的杏花天庙会编创了《杏花天》;为春节期间普降瑞雪,以本地峨嵋山为背景编创了《峨嵋雪》。除此以外,他们还编创了《二古通》、《反八阁》、《紧急风》、《十番通》、《八谷穗子》、《唐僧取经》等各具特色的新锣鼓谱。

  博山锣鼓是由四个器乐声部组成的。它们都以锣鼓经为根据,作不同声部的处理。点锣处于领奏地位,敲击者一方面用它指挥乐队,又使它按照锣鼓经打着花点或简点,使音乐更具特色。它和手锣、小镲组成上方声部。这个声部音色清脆明亮,音区较高,适于花奏。苏锣和大钹为下方声部,该声部音色刚劲,宏伟,音量大,起着锣鼓经的骨架和断句的作用。中间声部为中铙、碰铃、梆子等。鼓存在,是锣鼓经的骨架,通过对它的重击、轻击或停奏调节着整个乐队的强弱,快慢和起伏。一般来说,上方声部和下方声部是不可缺的,中间声部可分别归入上声部或下声部。

  综上所述,博山锣鼓是颜神镇三大行业兴盛时清朝初期引进的,初称李家窑锣鼓,后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过程中,经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那些聪明智慧的民间艺人的再创造,逐渐发展为今天的博山锣鼓。博山锣鼓的音乐特征则是:刚中有柔、粗中有细,热烈中见温和。它既能表现富有气魄、威武、雄壮、波澜壮阔的场面和热烈火炽的情绪,也能细腻地刻化肃穆、的意境和表达轻松活泼的情调。《紧急风》与《峨嵋雪》即成明显的对比。返回,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