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风俗习惯> 文章内容

【DOC】土家族的哭嫁(底稿

※发布时间:2018-4-16 22:17:13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土家族的哭嫁(底稿) ====================================================================== 关于土家族古老习俗“哭嫁”的调查 调查者:*** 指导老师:毛燕兰 摘要 本文以土家族‚哭嫁‛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这种民间文化形成的渊源。论文重点剖析了‚哭嫁歌‛独特的文化艺术特征,认为哭嫁是由‚哭、歌和语‛三种元素相互融通的艺术演唱组合。最后,还探讨了土家族‚哭嫁‛的文化和情感功能,认为它是土家族姑娘出嫁时宣泄心中真情实感的表达方式。 关键词:土家族 哭嫁 哭嫁歌 婚姻 文化情感 孝道 聚居在湘鄂渝黔边区的土家族,是一个...

  土家族的哭嫁(底稿) ====================================================================== 关于土家族古老习俗“哭嫁”的调查 调查者:*** 指导老师:毛燕兰 摘要 本文以土家族哭嫁‛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这种民间文化形成的渊源。论文重点剖析了哭嫁歌‛独特的文化艺术特征,认为哭嫁是由哭、歌和语‛三种元素相互融通的艺术演唱组合。最后,还探讨了土家族哭嫁‛的文化和情感功能,认为它是土家族姑娘出嫁时宣泄心中真情实感的表达方式。 关键词:土家族 哭嫁 哭嫁歌 婚姻 文化情感 孝道 聚居在湘鄂渝黔边区的土家族,是一个古老文明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的习俗,在婚俗方面保留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哭嫁,是广泛流行于土家族区域的一种典型婚礼习俗。所谓哭嫁,亦称哭出嫁‛、哭嫁囡‛、哭轿‛。土家族姑娘出嫁前,一般要哭嫁,要唱哭嫁歌‛,用哭‛和唱‛的方式来迎接出嫁结婚这一习俗,从而深刻的表达出土家儿女的孝道思想。 一土家族哭嫁文化溯源 哭嫁作为土家族一种历史悠久的奇特婚俗,它的产生与发展,直接受到婚姻制度和婚俗的影响。土家族的婚姻在早期是婚姻,具有本民族独特的婚俗习惯和婚礼仪式,男女之间经过交往、对歌、赛歌、跳舞、吹木叶等方式接触,相爱之后,经过土老师即可成亲,不任何财物。然而,在明、清时期,尤其是清雍正十三年(1735)实行改土归流‛制度之后,完全打破了蛮不出境,汉不入峒‛的闭关自守、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古朴纯真的婚姻习俗、礼仪方式受 到冲击和影响,婚姻也受到封建礼教的桎梏,染上周公六礼‛的痕迹,男婚女嫁需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求门当户对‛。篾门对篾门,板门对板门‛,在官宦、土司、士绅人家便成了不可逾越的清规。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亲‛,似乎成为毋庸臵疑的信条。所以,即使是平民百姓中的恋爱联姻,表面上的媒妁之言‛也是少不了的。昔日,土家人有这样几种婚俗:一是凡姑氏之女,必嫁舅家之子‛,叫做接骨种‛。无论女之大小,竟有姑家女子年长十余岁,必待舅父之子成立婚配‛。兄亡收嫂,称为坐床‛。二是纯男性选择式。无论何家女子,只要男方看中,买一串鞭炮去她口放了即为定亲,女方任何人不得反对。若一女子被几个男子举行放炮定亲仪式,便惶惶然不知所措。男方则千方百计争取婚姻,甚至歼灭婚敌,因此而有殃及女宾安全 的。三是抢亲,所谓抢来的‛。四是童养媳,所谓引来的‛。而哭嫁,正是源于这种妇女婚姻之不。过去,土家姑娘的命运是悲惨的。她们用哭嫁的歌声,来的婚姻制度。 二土家族哭嫁的程序 土家族的哭嫁大约有二十多项程序,新娘每哭一项,均有陪哭和对哭者。哭嫁不但所哭内容浩繁,而且时间长,程式严,具有礼仪性‛。一般而言,从媒人送来婚期那天起便开哭‛。按礼规,送婚期要提前三个月通知女方,以便筹备嫁妆。哭嫁仪程,分为平常哭和出嫁哭两种类型。所谓平常哭,指从开哭到出嫁前夕‛这一阶段。 这段时间,哭嫁不受约束:左亲右邻来看望,触景生情地哭;筹备嫁妆,如绣织打花被盖、枕头、荷包、丝带等,起伏,情不自禁地哭,等等。所谓出嫁哭,是指从出嫁前夕,举行‛、簪花‛、祭祖‛、陪十姊妹‛等酒宴始,至鸡鸣上轿出门止。这段时间,哭嫁皆按婚典仪程进行,不得随意抽泣哭诉。出嫁新娘,必须会哭,懂得哭规,循规蹈矩而哭,此为展示新娘才艺智慧和家传礼仪的一种传统形式。否则,将被族人视为没出息、不懂礼规的村姑‛。因此,土家女在十三四岁时,就要参加伴娘‛和陪十姊妹活动,习哭词,练哭功,熟哭规,长见识,见世面。本文拟就土家族哭嫁中的出嫁哭‛歌词作一介绍分析,从中感受土家婚俗的民俗文化内涵。 清乾隆版《长阳县志》为有文字以来较早记载哭嫁习俗的志书,该书载:宁乡(长阳安宁乡)地近容美(今湖北五峰、鹤峰一带)、巴东,民杂苗蛮(蛮即今土家族)。其嫁女之日,择女人,与女共十人为一席。是日父母、兄嫂、诸姑及九女执衣牵手,依次而歌。女亦依次酬之歌为曼声,甚哀,泪随声下。‛其实,土家哭嫁并不仅限于之日‛,而是贯穿于整个婚礼过程中,少则数日,多则一两个月,越近婚期,哭声越悲。临嫁前往往哭诉一通宵,哀音悲调,回环不绝。旧时,土家族婚姻以婚配为主,每逢摆手活动、女儿会、婚娶、闹丧等集体场合,青年男女谈情说爱,以歌传情,互诉爱慕,合意者互赠信物,征得土司许可即能成婚。娘家不索财物,新娘亦不乘轿,由其兄或弟背至男家。在此当事人自主婚姻基础上,哭嫁偏重叙骨肉情、道别离苦,言辞和缓,具有礼仪性成分。这可以 从明传下来的哭开声‛中得到:哪个妹子不出嫁,哪个男儿不出门。男儿上学怕先生,女子出嫁怕开声。鸡已叫,天已明, 母女开声惊动人。明朝轿前封赠你,万事大吉都顺心。土司后期,随着汉文化的输入,封建伦理对土家人的婚姻习俗影响渐大;改土归流后,汉化程度和封建伦理观念迅速加深,门当户对‛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使自主婚姻为买卖婚姻所替代,一些地方坐床‛、接骨种‛、童养媳‛等婚姻流行。这对出嫁女来说,婚姻不是幸福的归宿,而是噩运的开始出嫁后命运莫测啊!因此,出嫁女的哭嫁,已经成为她们怨愤感情的宣泄:重男轻女、埋怨父母包办、哭骂媒人撮合等内容渐多,并逐步形成一整套相对固定的程序。哭嫁歌词大多句式工整,以七言五言四言为主,语言含蓄明快,有的注重表情达意,有的偏重文采辞章;有的封建成分较多,有的生 活怨愤较浓;多以口传心授为主,亦有手抄本哭嫁歌词流传民间。 土家族哭嫁的具体程序以哭开声‛为序歌;第一道程序为哭 爹娘、哭哥嫂、哭姊妹、哭众亲友;第二道程序为哭(骂)媒人;第三道程序为入席后的哭开脸(梳妆)、哭祖、哭穿衣、哭艺人等;尾声为哭上轿‛。 婚俗中的哭嫁这一程序,在湘鄂西的土家族聚居区早已约定俗成,相沿成习。哭嫁时边哭边念的哭词实际上是一种民间说唱形式,也就是本文所界定的哭嫁歌词,成为土家婚俗文化中一种独特的社会生活形态。 夜半时分,男家来轿迎娶新娘。此时,新娘便开始在娘家的最后一次哭嫁。并依例由媒人进闺房向新娘面授上轿注意事项。新娘见到媒人,首先哭的是骂媒人‛: 板栗 开花吊砣砣呀,挨刀的媒娘嘴巴阔。壁上画马你哄爷骑,芭茅架桥你 哄娘过。篾穿豆腐你哄哥提,棕毛穿梭你哄嫂搓。你这边讲有田和地, 你那边讲是花一朵。你讲乌鸦不要墨来染,你讲白鹤不要粉来泼。你讲龙有深潭好炼宝, 你讲鸟有深山好砌窝。你讲结亲结义结良缘,你讲郎才女貌天撮合。你只要得口牛尿(酒)喝,哪管人家是死还是活?板栗开花吊线线,背时的媒人想挂面。 媒人是个赶仗狗,吃了这头吃那头。豌豆花开排对排,背时的媒人想穿鞋。青布鞋子有一双,媒人穿了烂脚掌。 鞋子里白外面青,媒人穿了烂脚筋。娘家又夸女婿好,婆家又夸嫁妆多。树上鸟儿骗得来, 岩坎猴子骗得走。骗得我爹点了头,骗得我妈开了口。女儿出嫁,远离爹娘,因而哭爹娘的内容最为丰富,有诉爹娘苦心养育之恩;有诉出嫁之后,无法照看爹娘的忧愁;有诉年轻不懂事,难为人之妻人之媳的;有诉说谢恩于爹娘的衷情等等。新娘哭诉中,母亲也不断回哭相劝。所哭唱词字字句句都浸透了泪水,叫人听得心碎泪流。最令人揪心裂胆之痛,是新娘诉说不肯离去的哭词:爹娘深恩还未报,唢呐一声离娘门。烧菜煮饭谁来帮,砍柴喂猪谁担承?年老病痛谁服侍,弟妹年幼谁照应?叫儿如何不悲伤,叫儿如何放得心? 离山离水容易离,离爹离娘心痛碎。今夜吃了离娘饭,不知何天能相见。天高又远,山陡水又险。端了人家的碗,就得服人家管。我有脚难走千里,我有翅难飞万重山。 我有梦难得再团圆,我难打报恩那一天。与其说是哭诉,不如说是一种深情哀婉的吟唱,或者称之为中国乡村咏叹调‛吧!在离娘筵席上,哥嫂陪伴爹娘向新娘妹妹敬酒, 俗称哥嫂酒‛。新娘接过哥嫂敬的酒,哭别哥嫂,谓之哭哥嫂‛。哭的内容,多是叙说兄妹之情,嘱托哥嫂照看父母,请求伴轿送行到婆家,为新娘妹妹壮胆。在叙说兄妹情分中,发出男尊女卑的感慨,和女子在家庭及社会上受到歧视,不能与男子平等的心情。饮罢哥嫂酒‛,新娘摆起姊妹宴‛,也叫陪十姊妹‛,邀请叔伯姐妹们、伴嫁陪侍的姑娘们入席,以表姐妹深情和酬谢之意。席间,新娘与姐妹们相互叙旧,倾吐离情别绪,谓之哭姊妹‛,哭过姊妹,新娘要穿大红露水衣、露水鞋和露水帕(即年老妇女去世穿的寿衣、鞋、帕,象征偕头到老,长寿百年),准备上轿。新娘执意不肯穿,众姐妹相劝,方半推半就地穿上,边穿边哭,谓之哭穿露水衣‛,穿起露水衣、鞋、帕,新娘即拜别祖。新娘兄弟用七尺红绫即男家送来的背亲带‛,拦腰将新娘捆背到堂屋。堂屋居中摆放一斗,斗上罩圆筛。 像这种礼节性哭嫁的还有哭祖‛、哭石匠‛、哭先生‛、哭读书 人‛等等,新娘兴致所至,凡熟悉的人事,皆入哭唱范围。 新娘背出堂屋,轿子抬至大门口,新娘上轿时,用脚蹬轿杆三下,有惊轿和示意轿夫稳轿之意。乖巧的新娘在哥背上,亦有哭诉之词:绣花盖头头上蒙,哥哥嫂嫂把亲送;人家忙得金满斗,爹娘忙得一场空,脸哭肿来眼哭红。进轿后,背新娘的兄弟,给新娘胸前挂铜镜一面,宝剑一把,照妖斩煞;背亲带将新娘捆在轿里座椅上,以免上下坡岭颠簸摇晃。实则是远古群婚抢亲将新娘绑缚不让逃跑的遗俗。新娘边进轿边哭诉,谓之哭上轿‛:铜锣响几声,婆家来娶亲。脚踏金满斗,筷子谢门神。哥哥背上轿,嫂嫂锁轿门。钥匙交嫂嫂,妹是别家 人,启轿时,督礼官将神龛上一个碗取下,放于轿内,意谓娘家送新娘的衣禄碗‛,新娘到婆家一辈子不缺吃穿。轿至朝门,女家用扫帚将轿四周扫三下,哥嫂和伴嫁姑娘拉轿三次,意谓新娘留念难舍。这时,将喜火把点燃照,娘家即抢两把回来,照至堂屋大门,俗称分火(伙)‛,火越分越旺。新娘母亲,从堂屋门口撒五谷至朝门,俗称送衣禄米‛,使新娘一生一世,衣禄不愁。 轿抬出大门,新娘哥嫂和伴嫁姑娘护守轿前轿后,名押轿‛。抬轿上后,灯笼火把照在轿前,给抬轿人照。沿吹吹打打,热闹异常。新娘在轿里,还得不断抽泣哭诉,谓之哭婚轿‛:长毛公鸡声声啼,啼得我的心肝碎。黄毛狗儿阵阵咬,咬得我肝肠断了。 燕子飞过九重崖,今天去了哪天来?燕子飞过九道坡,爹娘几时还记得我?燕子飞过九座林,哪天看到娘家人?燕子飞过九条河,离了爹娘苦日期多!哭嫁作为一种婚俗,一般认为只在土家族聚居区流行。其实,稍加探究,就会发现哭嫁实际上是一种古老婚俗,在四川、重庆、广西、云南、贵州、江浙等省市区,甚至上海郊区农村均有民间文学专家所搜集的哭嫁歌词刊行于世。惟在现今时代的婚姻操办过程中,多已不取哭嫁这种程序。而土家族部分地区依然保留着这一传统婚俗习惯,只不过多以歌唱为主,哭嫁的成分逐渐减少了。 哭嫁歌词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具有较高的社会历史价值。可以说它是一部形象的土家婚俗史,是千百年来土家妇女集体智慧创作的结晶,直接有助于研究土家族的社会演变、婚俗发展、生活习俗、教、妇女心理特质,甚至对研究土家族歌谣、民间故事、传说、民族语言、土汉文化交 流等都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民俗文化资料。 三土家族的哭嫁中的孝道 表面看来,哭嫁歌是骨肉亲情友情的离别之悲,实际上,它有更深层的孝道伦理内涵。其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 : (一)哭嫁习俗反映了土家族姑娘强烈的孝亲思想 1、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深深感激 孝作为一种传统美德,首先是人们的自然情感。在与父母长期的相处中,子女形成了强烈的依恋之情。据马的观点,人类的五种需要中,其中就有安全的需要与爱的归宿的需要。这两种需要都在与父母相处时得到满足。出嫁便意味着告别双亲,告别自己的家人和熟悉的,也就意味着这两种需要的。越是要失去的东西就越觉得它宝贵,何况是父母的慈爱之情、养育之恩呢?哭嫁歌中的一大主题就是颂亲恩‛,亲恩大如天‛的思想就是通过母女的对哭中体现的。女儿哭母亲的生养之 苦,母亲也要哭诉生养之劳,母女二人的哭唱所展示的是天下父母亲的形象。在土家族女子的哭嫁声中,透露着对不辞劳苦、辛勤抚育自己的父母的深深感激。哭嫁之时,土家族姑娘将一一涌上心头的往事点点滴滴都哭唱出来,既有概括性的叙述,也有细节的情节。爹娘啊,你盘你的女儿,操了几多的心,受了几多的苦。夏天给儿穿单衣,冬天给作换棉袄。脏了的衣服,洗得干干净净,破了的衣服,补得熨熨贴贴。‛父母的爱是的,也是的,从穿衣吃饭还有教育等多方面都给予子女无微不至的照顾与。为了子女,他们受了许多的苦:我的娘呀,我的爹!你们吃了几多冷菜饭,你们受了几多 冷风吹,你们踩了几多冷水滩,你们淋了几多冷雪霜;你们头发苦脱 了,你们的骨头累断了,你们的心血挤干了。我的娘呀、我的爹!你 们苦尽苦绝了,你们累尽累绝了。‛父母为子女默默地付出,子女也 深深地感受着他们的爱,并将这种爱铬记于心。临到分别,姑娘们忍 不住了,她们终于将父母亲的恩情哭唱出来,她们要向她们 伟大的双亲,表达她们的感激之情。知恩方能报恩,明白父母亲的养 育之恩是孝亲的前提。土家族有一句俗语:养儿不知娘辛苦,养女 方知父母恩‛,土家女儿哭诉父母的养育之苦,正是知恩的表现。 2、 对不能孝养双亲的遗憾和悲哀 有人认为,哭嫁歌表现出土家 女儿低下的地位,确然如此,但从这种女性对自己低下‛地位的不 满中可以发现,在怨母怨己的表义符号下,潜藏的是浓浓的孝亲思想,是女儿对父母亲恩的体认和肯定,是以孝亲的思想为出发点和终极指 归。未嫁之时,尚可为父母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多少可以尽点孝心。但是,出嫁之后,一些原来由自己做的事情没有人做了,爹娘啊, 你们把女儿盘大了,送到他乡外地去,端茶煮饭谁来帮,砍柴挑水谁 去做?年老病痛谁服侍?弟妹年幼谁照顾?‛相对于男子而言,女子 心思更为细腻,更能理解、体会父母的辛苦。她们更希望留在父母身 边,如同兄弟一样孝敬双亲。可是,男娶女嫁,她们不得不离开自己 的家而到另外一个毫不熟悉的,去孝敬陌生的公婆。一方面是父 母恩重如山,为人子女,理当这恩情;另一方面是作为出嫁女儿,她们非得离开,不能尽孝养之情。于是她哭诉:就留我在家里吧, 就多带我几年吧,为什么把我送出去?‛这是发自内心恳求,这是至 情至性的呼喊。正是出于孝亲的强烈情感,女子才怨,在哭父母深恩时加入怨的内容。她们怨父母偏心,让女儿嫁出而让儿子留守家,是听了媒人的话才把她们送进‛。她们何尝不知这是千古习俗呢?但她们依旧要怨父母。可是听者却不难听出这怨中的潜台词。土家姑娘以怨诉爱,很巧妙地表达出她们孝亲情感。以前,土家女子以能早嫁为荣光,因为早早受到众人青睐乃是表明她能干,故她们出嫁一般都在 18 岁以前。虽然,在这不到 18 年的时间时,她们也给了父母亲不少安慰,在家做过不少事,有我的闺女在家,不进厨房饭也香,不拿扫帚地也光‛,然而更多的是爹妈辛勤的扶养,尽心的培育。燕子衔泥枉费心,蜜蜂采蜜别人享福,牛儿耕田马吃谷,我的爹妈空养人呵‛,她们为自己不能在家孝敬父母亲的悲痛。渴望孝敬自己的父母,这是一种天然的情感。父母的养育之恩,慈爱之情怎么能割舍?又怎能不思?我只想那沙子也筑得墙,那女子也养娘啊,姐啊,我只想女子也是养娘的人啊,我只想女子也是养娘的根啊!‛怨身为女儿之身,其中最重要的一条理由就是不能在家孝敬自己的父母,而这也成了她们最大的伤心。土家女子认为不能孝养自己的父母,她们觉得简直不能叫人:那爷娘的恩情忘不了,报不成啊。我们成了那忘情背义的人啊!‛,空到消五谷,空到枉为人‛,由于不能孝养父母,她们心如牛王刺来戳‛,甚至于哭叫:爷娘啊,为什么不把我往马桶子里头闷啊!‛。 3、 女性的孝亲思想还表现在对兄弟男性角色的羡慕上 表面看来,将自己与兄弟比,是对男女不平等的抱怨,是女性要求经济上的 平等。土家女子固然爱财,但更爱自己的亲人,尤其是父母亲。好 儿不要爷田地,好女不要娘嫁妆。嫁妆我不要,不怪你们打发(指陪 嫁的东西)的少,爹娘的恩情我忘不了!不怪你们的打发乖不乖,爹 娘的恩情丢不开‛。有孝心的女子,往往认为多要嫁妆是不孝的一种 表现。我自前是成了忤逆不孝的啦,我各是脱脚甩手,远乡的走啦,我带了一砣家屋往外行啦‛,土家女子对兄弟的羡慕主要不是他们能 继承家财,而是他们可以呆在家里孝敬生身父母。同是爹娘生养,做 女儿的却不能如兄弟那样在家孝养父母而只能孝敬别人‛的父母亲,她的心理当然不是滋味,所谓自己的爹娘丢生了,人家的爹娘喊亲 了,自己的爹娘不管了,人家的爹娘侍候了‛才是她们的真实心理。 孝首先是养,养‛是孝最起码的前提。作为男子,兄弟留在家里 奉养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他们跟随父母,照顾父母。在土家姑娘看 来,男子之贵,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他们能孝养自己双亲。是你贵 气的儿子,早上开门夜点灯;是你下贱的冤家女,早无影来晚无踪!‛儿子可以早晚在父母亲身边,为父母排忧解难,是你贵气的儿子。 千斤担子替你挑,万斤担子替你挑;是你下贱的冤家女,千斤担子加 一挑,万斤担子加一担‛,不仅如此,儿子还可以增加家庭人口,为 家里添一个孝养的老人的人,是你贵气的儿子,养一个,靠一双, 服侍你们到头,服侍你们到老‛。女儿恰恰相反,辛辛苦苦地被养大,孝敬的不是自己的父母。是你下贱的冤家女,长大送到他乡,丢下 亲生的父母,人家的爹娘‛。作为女儿,不但不能养双亲,反而 加重他们的负担,因此,她们更不是滋味,也就更自卑。我是你的 儿,我服侍你老一百二十年啦,那一个屋场是不要搬啦‛,女性对男性角色的羡慕中,更多是对他们能孝养自己双亲的羡慕。 (二)哭嫁习俗是对新娘孝敬公婆的婚前教育 1、孝敬公婆影响着着该女子今后的幸福 到了婆家,能否被婆家人从心理上接纳,能否被这个家族以及其它家族的认可与赞许,与她是否行孝有很大的关系。由于人类所共有的心理欲求和文化的长期浸染,土家的孝道观与孝道观颇有相同之处,其中也含有养、敬、顺三要素。土家人极重视对老人的养,不养老人视为最大不孝,这是要遭雷打的;土家人亦重视孝养、敬养,那些之养、不顺之养也被视为不孝。善莫大于孝,罪莫大于忤逆不孝,凡不孝者要受到自己族的和其他家族的鄙弃,也受到老人(主要是公婆)的咒诅。土家认为,老人的咒诅是的,遭受老人的咒诅是很重的惩罚。同时,其它人也会用遭雷打‛,遭天谴‛来咒诅不孝者。不孝父母是讨人的嫌,把他的的传‛,不孝之人在当地简直难以容身,反之,孝敬父母是人喜的欢啊,美名要传是万万的年啊‛,只有孝顺,他(她)才能与他的族人,与当地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他(她) 才能在这个家族、在当地立住脚跟。在哭嫁的特殊场合中,出嫁女子将她们的拥有的话语权进行充分的发挥。她哭诉了到婆家后可能会有的待遇,表达了不愿屈己以从人的心态,而细心体会,却不难发现,其中隐藏着对公婆权威的不情愿的肯定和作为媳妇身份的被动认同。母女对哭中,不约而同地提到婆家,提到由外来人与本家人的区别,以及婆婆对媳妇与对女儿的不同态度。从人本性的角度来看, 对新事物都有由怀疑、到认同、接纳的过程。媳妇作为外来人,当初肯定要受到与挑剔。哭诉婆家可能会受的苦,正是对公婆权威的认同。作为母亲,也是认同这点的。但母亲更,她劝女儿要放宽心,对公婆要做那长流的大河大水,莫做一时干的小溪小河,做高坡的长青天松柏而莫做那花椒起黑的心啦‛,你好耐烦人家的老‛,人家老的是大如天啦‛。孝是形而上学的,它是抽象的范畴,也是形而下的,是具体的实践活动。母亲对女儿的孝育中,更多侧重形而下的内容。在母亲看来,孝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小到洗脸吃饭洗衣,说话的态度、语气腔调等。下孝则上慈,这样做,完全可以改变公婆的态度,有利于家庭关系的改善。母亲安慰女儿,只要在婆家事事在行‛(即为人能干,做事妥当),人家会把她当龙当宝捧在手中,把她当作自己人。于是,雨过天晴,苦尽甘来:你到人家屋子里是要在行(的)点啦,人家(蛮)会把你(是)当个龙(来的是)手中(的)玩啦,当个宝来(是)口中(的)含啦‛,人家会把你当做个怀中抱大的啦,人家会把你当做个(蛮)心中落来的崽啊。 ‛ 人家爷娘夸你好,不是亲生赛亲生‛,只有脾气改掉了,丈夫婆婆才称心‛。在土家人朴素的观念中,孝亲的意义是双向的,投之以桃,必报之以李。只要孝亲,就会得到婆家家人尤其是长辈的认可与喜爱。孝亲‛的行为无论是对长辈还是对自己都有莫大好处。 2、孝敬公婆与否涉及到对该女子娘家的评价 女儿出嫁后,在婆家是否孝敬老人,和睦兄弟姐妹,全在于母亲的。教育女儿孝敬公婆是母亲的职责。等等。的突变,姑娘到婆家后行事 会有许多不周到之处。新娘所面临角色转换的后的诸多问题中,最重要的就是处理好婆媳关系。在临嫁之前,母亲要反复女儿到婆家后的注意事项,如:你到了人家的廊场,要顺着人家的爹娘;只能墙上加土,只能锦上添花,火上加不得油!雪上加不得霜!亲生爹娘不要紧,人家父母脚下要留心;人家重重地讲,你要轻轻地应。抬起板凳让人坐,走到窄让人行,老的面前要听话,少的面前要宽心。我的女儿呀,金盆打水清又清,你十分性子要改九分,铜盆打水黄又黄,你十分性子要改完;千万莫逗人讲闲话,万万莫给爹娘添麻烦! 母亲的,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改性子,从各个方面都要注意孝顺老人,不要逗人闲话而给爹娘添麻烦。 在当地社会风气中,一个妇女是否孝敬公婆,她在婆家的表现如何关涉到对她母亲的评价。不孝公婆,老人的媳妇,人们会说她没家教,上梁不正下梁歪‛,是检根攀‛(遗传),跟,学,跟着巫婆学跳神‛,母亲就可能会因为女儿不孝而受到别人。孝敬公婆,一好皆好,如果不孝,就会成为众矢之的,视为,甚至于请她家长‛,给娘家带来麻烦。反之,对孝敬公婆的媳妇的评价则是她家的家教好,她娘也是个孝老人的人‛,麻绳打草鞋,一带(代)传一带(代)‛。所以,在母女的对哭中,母亲将其离别之情、亲子之爱化为殷殷劝喻,反复强调女儿要孝敬老人,还特别提出:你要给娘争口气,不要给娘造。 ‛ 千万莫逗人说闲 话,万万莫给爹娘添麻烦‛,母亲的,主要是出于对女儿今后安身立命考虑,也有对自身名誉的考虑。在对土家姑娘孝敬老人的教育中,母亲是最主要的老师。 浓郁的孝敬 公婆的孝德培育了土家女子的孝亲观。在哭嫁歌中,也有同伴也有劝新娘孝敬公婆的。在十姊妹歌‛中有十劝‛,其中第八劝就是八劝姐儿要孝心,做好茶饭敬双亲,你尔后也是一样人。‛同伴的劝则从人‛本身角度出发,将推已及人看待孝,指出她也有可能做公婆,将心比心,要将孝敬公婆当成理所当然。湖北利川哭嫁歌中有十杯酒‛之哭,它是由陪十姊妹歌‛的姑娘们所演唱。十杯酒‛把劝新娘孝敬公婆放在第一位,一杯酒,到了婆家要勤快,莫要把早床挨。孝顺自有孝顺在,孝敬公婆理应该‛,孝顺自有孝顺在‛,她们认识到孝敬老人所产生的良好结果,指出孝顺的必要;同时也打心理上认同孝敬老人这种伦理,即孝敬公婆理应该‛。新娘自己明白这点:人家爷娘跟前我是要敬酒口来,要端的饭啦,要泡茶口来,是要装的烟啦‛。 (三)哭嫁歌中的伦理规范是对土家女子孝道伦理的补充,土家人的孝道观比较宽泛。 1、孝的对象广。孝在土家族社会中,并不局限于亲子之间的关系的和谐,往往还可推及纵向的祖先和横向的父系、母系亲群团,乃至对所有长辈的‛。在土家人那里,只要同父辈,谁都可以叫‛,而子侄却也毫无愠色;对母亲的娘家人,也有娘亲舅大‛之语。土家人主要住在大山之中,且多以家族为单位而群居,其族观、家族观非常浓厚,不同的家族之间也有着错综复杂的亲戚关系,孝‛、敬‛正是土家人紧密团结族与亲族的重要情感纽带。与汉民族孝观念不同的是,土家族的孝,不仅仅是他们德 性的表现,而且也是其民族内部凝聚力的一种传达‛。其次,孝的内容宽泛。孝者,畜也‛,善父母为孝‛,上孝养志,其次养色,其次养体‛,闺门之内尽孝焉,闺门之外尽悌焉,为朋友之道尽信焉,三者,孝之至也‛。凡有利于使双亲高兴的行为都可以视为孝,如养、敬、顺、悌、信义等。如果孝只局限于对双亲之养,而不重其它方面的修为,这不是最大的、最完备的孝。《文帝孝经》有言:同气姐妹,我固当和,连枝妯娌,我亦当和。众善家修,无不孝推,如是尽孝,始克为孝,始知百行,惟孝为源。我孝父母,叔伯,于孝有亏;我孝父母,不和姻娅,于孝有亏;我孝父母,不睦乡党,于孝有失奉行诸善,不孝吾亲,终为小善;奉行诸善,能孝我亲,是为至善。‛孝双亲、和姐妹、妯娌、姻娅,敬叔伯、睦乡党都是孝行的体现。人家高声的喊,你要轻声的应,要顺爹娘心,要体男人意,要顺兄嫂弟妹的情。要看硬和软,先看嫂嫂碗,要看淡和咸,先请妹先‛,敬老爱小,体贴家人,搞好家庭之间的关系;东跑西跑惹闲言,东讲西讲生‛,后园栽菜又栽葱,媳妇早装聋;燕子衔泥口要紧,紧开口来慢开言;莫学喜鹊叫喳喳,莫学老鸦乱哇哇;装些痴来装些呆,人多场中口莫开‛注意言辞,不搬;冷茶冷饭你要吃,冷言冷语你要受;勤扒苦做轮到你,勤推磨来勤舂碓‛,东方开口早起床,莫比在娘屋睡懒床;人家大门你先开,边露水你先踩,井里凉水你先挑‛、勤劳持家。十劝‛,十杯酒‛等都是对土家女子伦理的阐释,如要手脚快、洁净、莫骂人、不抛洒五谷、多种庄稼、说实话、讲孝心、讲团结、讲、讲 节操等。这些看来并不是孝的内容,然而,如能做到这一切,无异于让两边双亲高兴从而达到孝亲的目的。 关于土家人孝的泛化,胡炳章先生有很好的论述:这种孝的内涵意义的泛化,反应了土家族共同体、族群共同体凝聚的特殊需要,同时也更多的代表着族群利益一个普遍原则,因此,在土家人的社会生活中,孝不仅仅是一种,而且也是一种社会公德的标尺。‛ (四)哭、怨土家女子孝亲的一种特殊表现 哭嫁中有抱怨父母、哭诉到婆家将要受到的苦以及骂媒人、羡慕兄弟的内容。用反对包办婚姻‛、对男尊女卑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固然可以说明一些问题,但不能完全。事实上,哭怨也是土家姑娘孝亲的特殊方式。出嫁是妇女一生的大事,一出嫁,身份就发生了改变,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面对突然的转变,女子不可能,但在伤离别感情中又了很强的社会情感。从土家人对出嫁的审美心理看,越悲越好,越哭越发,越能哭越能增添喜庆效果。越能哭,越会哭也就越显示出嫁女子的才德。所以,哭得越伤心,越悲苦就越为哭嫁女子自己争光,为她的家庭争光,为父母亲争光。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以哭为已争名、立名,为亲扬名正是孝的表现。面对新的生活,人总在兴奋中又有焦虑不安,哭嫁为焦虑的创造了条件。抱怨不是目的,只是将离家之悲夸大的因子。土家婚礼以哭得悲为上,要哭得悲,性别差异带来的离家之悲是最好的哭的话题。让她们离家的,主要是四方面的因素,即女儿身、父母、媒人、婆家。于是相应的就有了上述的怨、憾、等 情感的哭诉。在哭诉时,她们还有一种期待感,她们夸大她们即将受到的痛苦,夸大她们所受到的媒人的,以期引起众人的同情和安慰,希望有人对她们的新的生活进行指导。将个人的自卑扩大到群体的共通性时,这种自卑就会缩小。将的焦虑扩大到群体的焦虑时,个人的焦虑就会弱化,土家姑娘将她们的焦虑不安通过哭诉出来,并很成功的转到围观的众亲朋好友身上,她们自己却在某种程度上获得补偿性满足。出嫁以前唱唱这些历史上有普遍性而现实中有特殊性的苦情,能让新娘为到婆家去生活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而且对婆家不无警示之意。土家姑娘在喜的关口上,能在长辈的下看到忧的成分,这将使她们在人生的历程中减少几分怯懦和天真,增添几分勇敢和老练,新娘在哭中节省了因焦虑面耗损的能量源,从而有精力对面对新的生活。在民族文化心理背景下,土家哭嫁歌中的苦情歌 ‛ 悲情歌‛并不是真实的写照。哭,并非真是向人展示她的悲苦,给他人一个怨天怨地怨父母怨公婆的不孝者形象,愉好相反,这是土家女子在临嫁前向父母亲尽孝的一种方式。土家人有一种反向思维的习惯(如临丧而歌,临嫁而哭)纵然结婚是人生的大喜,她们也要以悲的形式表现。如果土家妇女在婚礼上不会哭,婚礼不喜气是其一,不孝父母是其二,出嫁不哭就显得她很想出嫁,以嫁出为喜,不眷恋自己的父母,这样的人会被认为不孝而被瞧不起。所以,不管她有多高兴,她都得隐藏好自己的情感,而尽可能把不愿出嫁的心情夸大。反复哭诉父母亲的养育之恩,慈爱之情,是从正面表示欲留家中孝父母;怨父母,骂媒人,说婆家从说明自己想呆在家里,为父 母尽孝。父母、媒人与婆婆只是一种表意符号,是它们导致女子身份和处境改变,而媒人与婆婆这两个符号最有利于扩展它的内容,表达悲的效果。土家女子大力哭骂、哭怨,为的是显示她们的离别之悲,塑造一个才德兼备的出嫁孝女形象。土家姑娘在哭嫁时在进行着艺术的创造,那些已逝的往事和即将到来的生活与哭嫁之间有一段时间差,由此而形成了心理距离。出嫁的喜悦被压抑,出嫁的恐惧也被压抑,她们要将这压抑加以、,这种能量被移臵,哭嫁就成了她们能量移臵的手段。人在最痛苦和最快乐的时候是进行不了好的创作的,只有在痛苦与快乐已经比较平静的时候才能实现艺术的美。土家哭嫁歌将出嫁时悲已经很少的因素尽力扩大,将喜悦的场合中的悲‛加以突出,以增加婚礼中的悲剧效果和喜的内涵。新娘是哭嫁现场的总导演,她们将到婆家可能受到的各种痛苦融合,甚至于虚构。假想的,夸大其词的苦情就是催泪弹,她通过不断地向哭嫁的现场掷放催泪弹,再配以伤痛的语调,嘶哑的哭泣,一一调动起现场人的情绪,使观众都参与悲情的表演,以此扩大婚礼的悲的色彩,达到一种以悲助喜、以哭助发‛的效果。当婚礼结束,哭嫁新娘的才德就成了众人谈论的话题,她的父母亲也就受用着女儿哭嫁而带来的。土家女儿在家时对父母的最后一次尽孝也就划上的句号。 参考文献: [1] 巴风土韵土家文化源流解析 [2] (汉)王符盐铁论〃孝养 [3]. 论土家族哭嫁歌的孝道内涵 [4 ] 武汉大学中文系.土家族文艺调查〃哭嫁 [5]. 湘西歌谣大观(上)

  2017年新疆财经大学旅游学院801经济学之经济学(宏观部分)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2017年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627体育专业综合考试之体育概论考研仿线年贵州大学空间结构研究中心840结构力学考研仿线文体学基础之文学理论教程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2017年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之计算机组成原理考研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