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12月17日凌晨3点,美联储结束年内最后一次公开市场委员会(The 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以下简称FOMC)会议,发布声明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从0-0.25%区间上调25个基点,至0.25-0.5%。至此,始于2008年12月,维持了长达七年的超低利率政策宣告结束,美联储正式进入常规化货币政策进程。
美联储珍妮特·耶伦(Janet Yellen)在之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有信心美国经济将继续改善,全球经济面临的风险已经下降。美联储相信低通胀的情况是暂时的。首次加息后,美联储将继续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耶伦强调加息步伐完全取决于经济数据,并非每次加息幅度都会相同。会议声明中的点阵图(dot plot)显示联储委员平均预计2016年底前基准利率有望达到1.375%,也就意味着2016年加息的次数在三至四次左右。
诺贝尔经济学得主、耶鲁大学经济系教授罗伯特·希勒(Robert J. Shiller)
诺贝尔经济学得主、耶鲁大学经济系教授罗伯特·希勒(Robert J. Shiller)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的时候表示,美联储加息之靴终落地向市场出“回归正常”(back to normal)的积极信号。
希勒认为长期维持接近于零的超低利率水平,这在历史上也相当罕见,本身就是“非正常”的。他以日本为例:“日本央行长期维持超低利率政策,有些人认为美国或许也将如此。”在1999年至今的大部分时间里,日本央行长期实施零利率+量化宽松的超宽松货币政策。经济增速未见明显起色,却同时面临货币政策空间收窄,升息变得愈发的困境。
相比之下,2015年的前三个季度美国经济增速分别达到0.6%、3.9%和2.1%。虽然美国依然在经历着大萧条后最缓慢的经济复苏,但经济大已趋于正常,应该有与之想匹配的、正常的利率水平。
早在今年6月,希勒就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美国股票和房地产市场存在泡沫风险,他甚至点名地区楼市泡沫明显。联储埃里克·罗森格伦(Eric Rosengren)也曾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超低利率维持的时间过长将加重经济失衡的风险。
自2009年4月跌至低位以来,标准普尔/凯斯-希勒(S—可能要追溯到大萧条后或是二战时期,才能找到超低利率维持如此长时间的相似例子。而当年的经济形势和外部也与现在大相径庭,使得预测市场反应的难度大大提高。
希勒认为升息的影响不会马上,市场需要花费一段时间来习惯货币政策常规化。不过,由于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长期处于超低利率,当零利率时代终结后,可能引发资产价格的一轮“重新定价”(revaluation)。希勒说:“我们很难预测重新定价的结果,不过我认为股市和楼市价格走低的风险很高。”
最后,他不忘补充道:“我不想,预测本身就是很高难度的。”
作者:葛唯尔来源一财网)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