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中国和日本经济的发展,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①对抗形式:两极格局是二战后形成的以美苏为两极的对峙局面,其对抗形式表现为“冷战”。二战后初期至20世纪50年代表现为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对抗,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被美苏争霸局面所代替,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两极格局的结束而告终。两极格局的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打上了大国政治的烙印。
②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二战后的国际关系是建立在美苏两国均势基础之上的,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开展军备竞赛,导致世界处于核战争的之下,国际关系长期紧张动荡,并呈现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相交织的特点。如1949年的、1950年朝鲜战争、1961年越南战争、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等。
②对西欧,政治上扶植,经济上利用马歇尔计划进行援助,控制西欧,随着西欧的崛起和联合,美国调整战略,逐渐平等的政治同盟关系。
③美日关系经历了美国独占日本、扶持日本、日本从美国到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平等的政治军事同盟关系。
西欧国家和日本都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他们与美国在政治制度、生产方式、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等领域有高度的一致性,虽然反对美国控制,但主要是一种经济上的竞争和外交上的争夺,中间随时会有。反对苏联也主要是出于意识形态上的冲突。而第三世界国家历史上受过殖民,他们的斗争是反对帝国主义、殖义和霸权主义,是反对旧的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斗争是彻底的。
西欧与日本是为了取得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地位,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并为此参加北约组织,进行“冷战”。不结盟运动从一开始就确立了、自主、不结盟、非集团的基本原则和旨,主张以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反对加入任何军事集团。
从对霸权主义的冲击过程来看,西欧与日本是从经济上竞争到外交上的斗争,不结盟运动是从政治上的斗争到经济上的斗争。
(1)一是区域集团化趋势:从“”到“欧盟”、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扩大的东盟、非洲联盟的成立等都是当今世界区域集团化趋势的主要表现。
(2)二是经济体系化、全球化的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一方面确立起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全球性资本市场的形成、生产的国际化程度提高、跨国公司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主体、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市场经济体制等,都是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同时也推动经济全球化向更深广的层面发展。
(1)第一个阶段(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主要是美国建立了以它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经济体系由于意识形态的斗争而相互。
(2)第二个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经济区域集团化也是经济格局多极化的一个表现。
(3)第三个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主要是经济全球化发展迅速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加强,两极格局的和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有利于国际贸易和经济全球化的健康发展。
(1)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发展中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共同形成对世界经济、政治及国际关系的影响。
(2)区域经济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经阶段或初级形态,经济全球化是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们在性质上是一致的,只是程度上有所区别;实际上,全球化有时更多地表现为区域经济集团化,并由区域经济集团化所带动。但要注意,区域经济集团化梦见洗头掉头发在集团外具有排他性,所提供的优惠是一种特殊的只向国提供的优惠,这种优惠是不向非国提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