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野浩二老婆傅晶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的过程,在理论上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多条探索径,这包括以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蓝本的探索径,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为主线的探索径,以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为主线的探索径。既有径局限在“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社会意识”的框架范围内,使得历史唯物主义与人类行为决策之间缺乏现实中介。基于此,本文明确区分了社会形态、经济的社会形态和社会有机体三大范畴的区别,提出以社会有机体为统摄进行理论体系构建的思,并探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探索的叙述起点、分析主线、理论来源和学科框架等若干问题。
标题注释: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探索”(2016ZDA002)的阶段性。
在1960年初读完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后,同志指出:“写出一本社会主义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现在说来,还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有英国这样一个资本主义发展成熟的典型,马克思才能写出《资本论》。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至今还不过四十多年,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还不成熟,离主义的高级阶段还很远。现在就要写出一本成熟的社会主义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还受到社会实践的一些。”[1]如今,五十多年过去了,全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既取得了巨大成就,也遭受了重大挫折,与此同时,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在曲折中奋勇前进,不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建设,而且在实践基础上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伟大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探索,发轫于,继承于,在新的历史时期,以习总为核心的大刀阔斧地推动创新,在理论上提炼和总结了大量实践经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崭新径。2016年7月8日,习总在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时强调:“要加强研究和探索,加强对规律性认识的总结,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推进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科建设。”[2]本文从现有社会主义经济学教科书和研究专著出发,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探索的主要径,并提出以“社会有机体”为统摄进行理论体系构建的思。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苏联是第一个进行系统性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国家。1951年,苏联出版了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首次对条件下的经济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1954年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出版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则进行了探讨。可以说,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探索,在早期深受苏联教科书的影响,其理论主张和实践做法都大量复制苏联经验。当然,以为代表的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极其困难的国内外中,仍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政治经济学理论发展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这其中,于1956年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就是一个代表。以来,学界以经典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蓝本,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进行了理论总结。这类理论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沿用“苏联范式”的“二分法”结构,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看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社会主义部分,与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形成并列关系。这一类研究的代表作包括宋涛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教程》,刘诗白主编的《政治经济学》,逄锦聚、洪银兴、林岗、刘伟的《政治经济学》,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组织专家编写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等。这类研究大都以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的科学预言为基础,在逻辑上和史实中论证了建立的科学性和必然性。在社会主义部分,专门研究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涉及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等问题,较为全面地介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第二类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成书,不再强调与资本主义部分的前后联系,而是突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和国别性。在结构上,这类对社会主义经济的不同范畴分列篇章,层次分明,结构完整。在内容上,充分吸收包括经济学在内的最新理论,用以分析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具体问题。代表作包括钱连源编写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林木西、柳欣主编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叶祥松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等。
从叙述起点和分析主线上来看,这一类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探索,普遍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起点,以“经济制度变迁和经济体制”为主线,按照“经济制度—经济运行—经济发展”的整体框架进行理论体系建构。这些探索围绕着中国经济发展这一主题,全面系统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市场经济体制,内容涵盖企业、市场、、宏观管理体制、经济发展战略、工业化与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村与农业、对外等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