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良宇是谁的儿子
一直以来,贵州少数民族丰富的年俗活动,是各民族庆祝、祭祀、、娱乐的时光,除了家家户户都有的贴春联、杀年猪、打糍粑、吃年夜饭、上坟祭祖、拜年走亲戚等这些之外,贵州人过年还有许多充满地方民族特色的风情习俗。
苗族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贵州省水族地区的春节是在铜鼓声中过的。节日清晨,几个小伙子在长老指挥下敲击铜鼓,村中父老兄弟听见后就聚集在铜鼓周围。互祝节日愉快,人寿年丰,之后便跟在铜鼓的后面,挨家挨户去贺新年,吃年酒。
贵州一带的侗族,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仡佬族是农耕民族,对一年一度的春节非常重视,“冬至”一过,便进入了除夕祭祀的筹备期,宰杀自家养殖的年猪不但要祭祖先、财神和四官神,还要邀请附近的至亲好友来家吃“庖汤肉”。
土家年(土家语:起老嘎卡)是土家族最为重大的节日,其时间总是比汉族提前一天,故称为“赶年”。敬供历代祖先正式过“赶年”,全家男女老少围坐一起共吃团年饭,边吃边唱祝酒歌,一派热闹气氛。
春节是布依族最隆重的节日。在春节,家家户户忙着杀年猪、舂糯米粑粑、熏肉、灌香肠,妇女们烤米酒,(在方言里面这种米酒叫做“biang dang ”),布依族从三十到初一是不相互串门的。
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在贵州这个多彩绚烂的文化千岛上,除了寄托五谷丰登、辞旧迎新之景愿外。年,还伴着苗族姑娘叮咚作响的银饰撞击声,侗族小伙高低起伏的芦笙曲,屯堡高亢激越的弋阳,乡村春晚的欢声笑语。
“谁抢得鸡,姑娘跟谁走。”在黔东南州从江县干团侗寨,每年的正月初二举办一场古老的婚俗“鼓楼抢鸡”。待嫁姑娘在同伴陪同下,将一头倒捆着公鸡,一头挂有饭囿(一种竹制的盛饭用具)的长扁担担在肩上,女伴们在其后用手护着长扁担,待嫁姑娘则用鸡挑逗对她有意的男青年们来抢。
鼓楼抢鸡始于清代乾隆年间。侗家人盛行所谓“亲上加亲”的姑表亲习俗,不管青年男女是否有感情,非表亲不能嫁娶。如今己是婚姻年代,“鼓楼抢鸡”也演变成一项民间的春节娱乐活动。
福泉阳戏在明朝洪武年间从江浙一带随军传入贵州而保留下来,至今已经有近600年的历史,已被列入贵州省级非遗目录。傩戏有“阴戏”和“阳戏”之分,以酬神和驱邪为主称为“阴戏”;以娱人、自娱和纳吉为主称为“阳戏”。春节期间,福泉市的阳戏传承人都要为群众表演阳戏,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吼一曲阳戏,浓浓年味扑面来。
每年的大年初一或初二,黔南州惠水县涟江街道九龙村都要举行祭鼓活动,苗族穿着节日盛装,敲打起一面700余公斤重的牛皮大木鼓和40面牛皮小木鼓,仪式神秘而庄重。祭鼓民俗是九龙村苗族的传统祭祖节日,五年一大祭。如今,祭祀的内容除了告慰英灵外,还加入了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人丁兴旺等吉祥之愿。整个祭鼓仪式气势宏大,震撼。
在安顺屯堡,“抬亭子”是每个屯堡村寨世代传承的文化盛典,庙会当天,上万名四乡八寨的村民都来到了寨庙中,在那里拜祖神,将于寨庙中的神像“请”出来坐在大型亭子里,由人们抬着巡游;在屯堡,这一民俗活动不仅是屯堡人对先祖的追思,还是一种对爱国、清正廉洁这一文明传统的表彰与传承。
在肇兴侗寨聆听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被欧美音乐界评价为“清泉般闪光的音乐”的侗族大歌。
在三都感受水族最盛大的节日端节,届时村村寨寨敲击铜鼓、吹响芦笙,彻夜不绝。
贵州丰富的少数民族年俗有着各自的民族烙印,有着许多民间传说,很多被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随着贵州旅游的红火发展,有的年俗已经形成当地特有的一种民族风情,变成旅游项目,给当地的旅游业注入新的活力,促进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开创新。